正文 第九篇 商海沉浮股市風雲2(1 / 2)

第五,投資理財要能掙會花,學會科學地消費。現在許多投資者有一種誤區,平時省吃儉用,不舍得打的(坐出租車),不舍得花錢。可股票一套就是幾萬元,個人財產就這樣流失在電腦符號之中。科學的理財不僅僅是怎樣賺錢,還應包括科學的消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懂得花錢就不懂得賺錢。在這點上,炒股的人的特點使套牢的人真應該領悟點什麼。

(十八)增加風險意識

最近,杉達科貿公司經理王達碰到這樣一件令人尷尬的事,處境進退兩難。

10月底,基金湘證上市時,該投資者見走勢低開高走,在3.50元左右價位上買了100萬份,投入資金350萬元,已經滿倉。首日上市最高至10.03元,收市6.20元,甚為高興,以為捉到了一匹黑馬。接著停牌一天,基金管理公司也無實質性消息告知。然後接下來的告示令這位客戶差點暈倒——基金管理公司宣布以1∶6.5的比例擴募,這位客戶一算可配650萬份基金,以1.01元發行價計需資金656.50萬元。這個客戶已經滿倉,馬上想到拋出這100萬份籌碼,以期能參加配售,可第一天跌停、第二天跌停、第三天依然跌停。現在基金湘證已經除權,這個客戶如今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籌不足656萬元錢則在短短的幾天中個人資金將縮水60%,賠得莫名其妙。

從這個客戶的操作行為來分析,並無不當。基金湘證的上市報告書中並未向公眾告示將在短期內擴募。而實際上,從發行到擴募隻留給社會公眾一天的時間,買入者在T+1機製下無法派發。如此重大的擴募計劃公眾毫無所知,這使買入者陷入極為被動的境地。再看看上市第一天,莊家如此肆無忌憚的拉高,在《證券法》已經實施的今天,真令人歎為觀止。

話又說回來,投資者在股市中要學會自我保護,自己的錢自己要管好。對有擴募計劃的上市公司和基金,要準備好配售資金,以免配售計劃一下達,自己弄得不知所措。股市中的陽謀陰謀永遠不可能消滅,就像馬克思所說的“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敢冒殺頭的危險。”如今在證券市場上,獲得百分之三百的利潤,還用不著殺頭,因此,玩火者永遠存在。每幢建築物都有避雷裝置,這已是常識。投資者隻有自己保護自己,永遠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這就是投資的風險意識。

(十九)不貶值的投資技巧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蘇聯的貨幣政策對老百姓的生活帶來許多震蕩。從中可引發出這樣一個問題:人們如何規避通貨膨脹?

勃列日涅夫時代,美元和盧布呈倒掛結構,即盧布要比美元值錢。到後來持平。再到後來為1∶2。到戈爾巴喬夫時代,美元與盧布之比已上升到1∶80,並且一路上揚。當時有人去莫斯科做訪問學者,帶了2000美元,前蘇聯人認為來了一個中國富翁。請前蘇聯朋友吃一頓飯花100多盧布,吃得相當上檔次,因為這頓飯錢值一個前蘇聯教授半個月的工資,而折合人民幣才幾塊錢。通貨膨脹最厲害時,1美元折合3000多盧布,惡性的通貨膨脹,使前蘇聯人的存款幾乎打了水漂。

當然,世界各國有自己的國情,不能簡單類比。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老百姓如何在高通脹的市場背景中尋找合理的途徑,盡可能使手中的貨幣保值或升值。

總體而言,高通脹最主要“打擊”的是有錢一族。工薪階層積蓄不多,在低工資低消費上能維持生活。而那些已有積累的中戶、大戶,麵對通脹的威脅,如不能找到一個好途徑,幾年下來,將自動站入散戶行列。

麵對通脹,個人投資者一般對付方法有這樣幾種:

首先,一旦金錢到手,理應先滿足自己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在高通脹的市場背景中省吃儉用等於在浪費自己個人的錢財,使自己的收入打折扣,“今日的貨幣是最值錢的貨幣”。因此,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適度消費是理財的第一要訣。但濫吃濫用,今日有酒今日醉,也不是一種辦法,即消費也有個科學消費的問題。如果我們將眼光拓展出去,將個人理想(如攻讀學位、學一技之長等)和個人大計(如置業、子女教育、家庭等)也作為一種投資的話,也許能使個人資金有一個更好的保值、升值的去向。這有利於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

其次,適度持有一些幣值堅挺的外幣。持幣品種適當多樣化,但在總量上不宜過多,畢竟生活在中國,大量消費還要靠人民幣。在持幣品種上,美元始終保持堅挺走勢,最值得持有。另外,個人資金較大者,為規避風險,一定要有自己的不動產,通過置業投資來避免大的風險。盡管房地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處於低潮,但從未來走向看,總體是呈上揚趨勢。另外,從道理上講,在高通脹背景下持股是安全的,特別是那些隨通脹水漲船高的行業股票,能使投資人躲進“避風港”。這些行業往往是房地產、商業等行業,在通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往往有較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