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美元可以買一輛寶馬車——理性經濟人
有一位婦人在紐約市的多家報紙上刊登了一美元賣寶馬車的廣告,大多數的人都以為是開玩笑,因為一美元是不可能買到寶馬車的。一周過去了,沒有人去買這輛廉價的寶馬車。剛畢業的小夥子約翰無意中看到了這則廣告,半信半疑地拿著一美元按報紙上的地址去買這輛寶馬車。很快,約翰就和賣車的婦人辦好了手續。約翰很是奇怪,於是就問這位婦人:“為什麼這輛寶馬車隻賣一美元呢?”婦人說:“因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遺產全都是我的,隻有這一輛寶馬車屬於他的情婦。根據他的遺囑,要把這輛車拍賣,拍賣所得的款項全部歸他的情婦,所以,一美元即可。”於是約翰歡天喜地地開著寶馬車回家了。
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中最根本的一個假設,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的基礎上的。
經濟人假設認為,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都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如收入的限製、時間的限製、價格的限製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既定的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如同上文中的約翰,他很樂意用一元錢就能購買一輛寶馬車。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都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以不擇手段。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對理性經濟人有比較清晰的闡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的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這段論述向我們表明:人和人之間是一種交換的關係,消費者能獲得食物和飲料,是因為商家們要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大衛·李嘉圖提出了經濟人的“流氓假設”:社會是由一群群無組織的個人組成的,每個人以一種計算利弊的方式為個人的利益行動;每個人為達到這個目的,都盡可能地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行動。
在經濟學家的眼裏,雖然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所有的人都是不斷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麵臨著若幹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無論個體的行為是為個體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還是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出,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個體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社會以及經濟活動中,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比如說買一件商品,誰都希望買到的是既便宜又實惠的商品,絕不會希望買到價錢又高、質量又差的商品,雖然有時候可能事與願違,但這也不會改變個體是理性經濟人這一事實。
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 兩個桃子也能殺人——稀缺性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員猛將,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他們都為齊景公立下過赫赫戰功。這三個人自恃勇猛,連齊景公也不放在眼裏。晏子建議齊景公把這三個人鏟除掉,以免留下禍患。景公也覺得應及早除掉這三個人,但是三人都立下過汗馬功勞,又勇猛無比,齊景公又覺得很無奈。晏子說,應當巧鬥。他向景公建議,賜給他們三人兩隻桃子,讓他們分吃,隻賞賜給最有功勞的人。拿到桃子後,三位大臣開始爭奪,競相陳述自己對國家的功勞。最後三人中隻有兩個人得到桃子,另外一個羞愧自殺。得到桃子的兩個人見同伴因自己而死,便也羞愧自殺。
這是《晏子春秋》裏的記載,三員大將因為兩個桃子被殺死——曆史上有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可能有人覺得,同伴自殺,自己就也自殺嗎?太不劃算了吧。別忘了春秋時代的人都是很講義氣的,見到同伴因自己而自殺,自己羞愧自殺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晏子利用的就是經濟學上的稀缺性。可以說殺死三個勇士的不是兩個桃子,而是稀缺性,因為稀缺才產生互相之間的競爭和爭奪,最後在爭奪中死亡。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個很奢侈的人,經常邀請大臣們跟他一起用膳。他在宴會上吃飯用的是一個鋁碗,而他的大臣們用的都是金碗。因為當時沒有電解鋁技術,所以鋁比黃金要稀有,那時候的鋁和黃金的比例是1∶126。由此可見,如果世界上遍地都是黃金,那麼黃金肯定一文不值。
有一個人家裏很窮,木碗是他唯一的財富,他每天拿著木碗到處流浪。有一天,他出海遇到了大風暴,被海水衝到一個小島上。島上的人們非常富有,沒有人用木碗吃飯,他們看見這個窮人拿的木碗很新奇,於是就用一大口袋最好的鑽石換走了木碗。
一個富翁知道了窮人的奇遇後,非常羨慕。於是他裝了一船的山珍海味來到了窮人去過的小島上。島上的人接受了富翁送來的禮物後非常高興,聲稱要把他最珍貴的東西送給他。結果富人拿到手裏的居然是窮人的那個木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