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走勢和通貨膨脹問題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要經濟問題。高善文博士所作《經濟運行的邏輯》一書,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務實的數據分析,從獨特的視角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對經濟工作者和關心中國經濟的一般讀者都有參考價值。
近年來,中國經濟經曆了一段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但這期間也伴隨著時高時低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還是經濟結構變動的反映,還是兼而有之?高博士從實證的角度回顧和總結了貨幣與通貨膨脹在長期的關係。結果顯示,總體來說,通貨膨脹與貨幣之間在長期內確實存在相當緊密的聯係。進一步的數據處理也表明:對於較低通貨膨脹水平的樣本而言,這一聯係的緊密程度明顯減弱;隻有在較高通貨膨脹水平的樣本中,這一聯係才比較明顯。此外,最近20年以來,貨幣與通貨膨脹的長期緊密聯係出現顯著下降;在低通貨膨脹的樣本內,這一聯係在統計上似乎很不顯著。這些結果凸顯了深入理解貨幣變動與通貨膨脹之間傳導機理的重要性。
作者的研究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逐步融入全球經濟,以生產資料價格為代表的可貿易部門通貨膨脹與全球工業品價格的波動相當一致。在開放經濟和相對固定的彙率製度下,這個結論是比較自然的。但在過去的研究中,對此的注意和強調卻比較缺乏。書中引入全球需求、大宗商品衝擊和彙率變化來全麵地評估中國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這為理解中國生產資料通貨膨脹和工業企業景氣提供了一個全球的視角。
中國消費物價指數的波動主要為食品價格所主導,但中國食品價格的波動與工業部門的通貨膨脹高度同步,這使得基於作物歉收等細分市場供應衝擊的微觀解釋缺乏說服力。過去有學者提出了農戶部門通貨膨脹預期的假說,認為農戶選擇使得實體經濟和食品部門產生互動,但這種假說似乎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作者通過精心設計的一係列證據,支持了農戶通脹預期理論。這為更為合理地理解和預測中國通貨膨脹提供了理論和實證基礎。
最近幾年農產品價格此起彼伏地上漲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書中通過一係列橫斷麵證據的計算,認為這一長期趨勢和劉易斯拐點機製相聯係。中國農業勞動力的工資自2005年以來出現比較快速和持續的上漲,這推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食品價格平均漲速的提高,使得通貨膨脹的壓力平均較以往更大,這給宏觀調控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書中對通脹的討論並沒有止步於提出自己的分析框架,作者進一步思考中國通脹模式和發達國家的區別,以及這種差別的深層次原因。中國通脹的模式因為中國的可貿易部門在經濟中具有非常大的比重,食品價格對通脹影響較大。中國生產資料價格變化的背後主要反映著企業生產能力的餘缺和資本存量的多寡,而成熟經濟體產品和服務價格變化的背後更多地反映著勞動力市場的鬆緊和工資增長的快慢。
作者的這些研究為我們進一步理解和治理中國的通貨膨脹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勢如何也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高博士在這個問題上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視角。絕大多數關於中國宏觀經濟短期運行的分析都將經濟波動解讀為總需求方麵的變化,並進一步通過淨出口、投資和消費等支出法的分解來推斷其背後的原因。如果總供應是相對穩定的,那麼這種做法當然無可厚非。但作者認為對於中國經濟,因為中國資本形成的速度並不穩定,使得在一些時候,總供應穩定的假設無法成立,並由此影響基於總需求分析的有效性。作者比較研究了2005—2007年中國經濟總量數據,以及對於當時巨額經常賬戶盈餘的解釋,普遍地基於總需求的分析框架,可能就存在比較明顯的瑕疵。考慮到基於總供應不變框架的局限性,本書發展了基於國際收支平衡去分析總供求變化的框架。其優勢在於可以對稱地處理總需求和總供應的變化,從而改善分析的有效性。隨後根據這一框架,作者討論了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一些重要時期的案例,體現了該框架對中國經濟運行的解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