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童年(1 / 2)

根據家族的傳說,阿圖爾·叔本華的祖先是荷蘭人。此說叔本華十分同意,因為他所崇敬的精神先輩——笛卡兒和斯賓諾莎曾在荷蘭住過。他給自己的一位崇拜者寫過這樣的話:他的祖父生於荷蘭,隻是在青少年時期才移居但澤,後又在這個漢薩同盟的自由城市與荷蘭公使的女兒完婚。但是這一傳說無文件為憑,為哲學家寫傳記的人斷言,叔本華家的幾代人都是但澤的顯貴公民,在城市附近都有地產。哲學家的祖父是奧爾地區的地主。

1785年叔本華的父親亨利希·弗洛裏斯與約甘娜·亨利耶塔·特洛齊納(1766-1838)結婚,這是一個活潑可愛、享樂至上的姑娘,比他小20歲,是一位受人尊敬但又很貧窮的但澤市民的女兒。她不愛自己的丈夫:在回憶錄中她描寫了自己當時那段不幸的戀愛史(她成了作家,她寫的小說主人公都是些因愛情不忠而備受折磨的女孩)。但是,這並不妨礙她在亨利希·弗洛裏斯的郊外莊園(奧利沃)裏尋歡作樂。她丈夫每逢周末來到這裏,並且帶來客人。他們夫婦在性格上極不相同:亨利希·弗洛裏斯是個鬱鬱寡歡、沉默寡言的人,但身體強壯,意誌堅定。夫婦倆隻有在遊山玩水這一點上情投意合。

1787年,他們第一次出門旅行。亨利希·弗洛裏斯想讓妻子看看外麵的世界。她太高興了,說:“我要出去旅行啦!出去旅行啦!我要出去見識一下英國啦!當我丈夫告訴我,他將給我這個意外的幸福,我簡直樂昏了頭……”但是,亨利希·弗洛裏斯的意圖不僅限於此。丈夫決定自己親人的命運,可從不征求親人的意見。他事先決定:他未來的孩子(一定是兒子)將成為像他自己一樣的商人;孩子名叫阿圖爾,名字的寫法和讀音德語和英語是一樣的。他將是一個英國人,為此他應當出生在英國。給哲學家寫最新傳記的作者魯·薩夫朗斯基認為,在妻子意識到自己懷孕以前,丈夫就知道她有喜了。他經過荷蘭和哈夫爾到了倫敦。他的目的是為最終遷居英國打好基礎。

約甘娜剛一明白自己快當媽媽了,夫婦之間就發生了衝突:她想無論如何得回家,在母親的照管下分娩。但是丈夫的決定無法改變,她隻得服從,因為她不可能對抗他的“不可理喻”的意誌,雖然她要求回家在母親身邊生產是很自然的正常想法。她在丈夫死後過了許多年,於1837年回憶起這次衝突。正是在旅行過程中,第一次暴露了決定他們的婚姻狀況的潛在矛盾。她屈服了,但仍渴望按自己本來的喜好辦事;在異國他鄉她孑然一身,孤立無援。幸好她的交際才能很快使她有了朋友,他們關心她,安慰她,答應給予援助。這裏她仍然展露的交際才能,對她在生活中大有用場。

秋天來臨了,這家未來的父親在大霧茫茫的阿爾比昂發起愁來:無端的恐懼追隨著他。後來阿圖爾也繼承了這種恐懼心理,他自己承認,他一生“都在用意誌的力量與恐懼作鬥爭”。亨利希·弗洛裏斯不可能誇耀有什麼良好的遺傳性,因為他的家族中有幾個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