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出版說明(1 / 1)

美國作家愛默生曾經說過:“如果你遇到一個有才華的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麼書。”作為精神滋養的書籍,一直以來就是人們才華與智慧的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講,讀過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如何選擇書籍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選哪些書,如何讀書,在中國曆來是一個千古不衰的話題。科學的選擇和閱讀方法,能幫助人們以有限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從浩繁的書海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以繼承和發揚前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前人所留下的精神財富中,有一些經過了悠悠時光的衝刷,光澤卻一天比一天璀璨的寶貝,這些被我們稱為經典。人類燦爛的文化流傳至今有非常多的經典著作,這些都是當之無愧的文化精品,在蕪雜紛亂的文化市場上無所適從的時候,選擇它們無疑是安全而有效率的。與那些淺易解說甚或是嘩眾取寵的歪評相比,隻有經典才是真正解讀傳統的最佳門徑。

如果說“經典”是那些經過了時間考驗的書籍,那麼“大師”就是那些經過了時間考驗的人。被稱為大師的人以他們的學識和修養為人們所認知,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著深厚學養,雖然普通的讀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去深入他們專業的學問,但大師們無疑都有著良好的基礎功底,他們對經典文化或經典本身也都有著比普通人更深入的理解,很多時候,大師們解讀經典本身又會成為一種新的經典。不論過去、現在或將來,它們仍會滋養著我們。

本書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讓讀者聆聽大師對經典的解讀。選編的內容主要體現幾個方麵:首先,解讀的內容是經典文化,是曆來為人們所關心的東西,也就是普通讀者們需要也願意了解的內容。其次,由大師來講解,依托於大師全麵而深厚的基礎,以避免對文本的誤讀。第三,文本著述的對象都是普通的讀者而非專家,這些文本都是在大師講課或針對入門讀者所著述的文字。最後,這些文本此前就得到了一定時間的檢驗,稱得上經典之作。因此,這裏不是幹巴巴的資料堆砌,也絕非八股文式的千篇一律。隻要跟隨大師的講解,就可以輕鬆地了解相關的領域,也可以將之作為專業學習者初入門徑時的指導圖書。

朱自清先生作於20世紀40年代的《經典常談》是一本關

於中國傳統典籍的圖書,是朱先生專門撰寫的一本向青少年介紹中國古典文化精華的小冊子,是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曆史、哲學經典的啟蒙讀物。講解的古代經典包括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章內容。

雖然這隻是一本小書,但卻凝聚了朱自清先生大量的心血,幾易其稿才最終付梓。這是一本針對學生所做的具有教學參考性質的圖書,因此,所有的文字非常注重於通俗流暢,深入淺出。當時,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對此書進行了大力宣傳。他認為與那些朱自清在文學上的貢獻相比,像《經典常談》這類談學問的隨筆文字,其實更該是代表朱自清的主要特色的奉獻,也像葉聖陶講的,是“極有用處”的好書。大有“不讀《經典常談》,就過不了考試關”“不讀《經典常談》,就當不好國文教師”的意味。為了讓友人及早讀到,葉聖陶把一本書拆散,當作信“次第分寄”。這些都使得這本小書的影響日漸增強,使之成為中學生和中學教師的必備書。《經典常談》本身的價值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更多人接受。因此,這本書出版後多次印行,有人考證1950年就已經有五版之多。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天的人們不可能像20世紀40年代一樣對傳統文化有那麼多的了解,這本書未必就是中學生及中學教育者必讀教學指導書了。但同時,近年來對傳統的回歸和重新審視又使得不同年齡段的人來關注中國的傳統經典。

《經典常談》在20世紀80年代後乃至近年來也有出版社重新印行,與之相比,本書在朱自清先生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係統的整理,在朱自清先生介紹中國經典的同時,將相關的原典內容附於正文之下,並以有別於原文的字體加以區分,使讀者能夠隨著名家的講述來更好地深入經典之中。

願本書帶給讀者的不再是被動的閱讀,相信讀者會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對經典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