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是人們在思想、政治、道德、學術方麵的勤奮學習和自覺鍛煉,以及經過長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質、學術見解,還包括一個人在待人處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風度、儀表、言行、舉止等方麵的特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換句話說,修養就是在自我認識、自我要求的基礎上的一種自我教育、自我充實、自我提高的活動及其結果。簡單地說,修養是對心靈的耕耘,性情的陶冶,也是人類社會的文化。
有修養的人遇事絕不會遷怒於別人。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工作不順心,精神不愉快,或遇到與他人鬥氣等煩心事時,常常會將心中的無名火發泄到別人身上,無端傷害與之素不相幹的親人和朋友。殊不知,動不動就怒火中燒,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發怒之際,遷怒於人,更不足取。這樣做,有時也許能使自己落得一時痛快,但這種痛快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況且,遷怒於人,也並非是消怒、息怒的良策,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舊怒未消,又添新愁,造成惡性循環。特別是遷怒於同事,如果同事對此能夠諒解,問題還不大,若是對方心胸不夠寬廣,就會惹出更大的亂子來。這方麵的教訓在生活中也並非沒有。
愛遷怒於人的人,根源在於既不能自愛,也不懂愛人。人一踏進社會的門檻,憂患往往與之俱來,誰也不能事事稱心如意。因此,應該心胸豁達一些,縱然有點不如意之事,也要學會自我寬慰;另外,一個人應時時想到別人,雖然心中有些不快,也應化怒容為笑顏。改掉遷怒於人的壞習慣,說難也不難,這就要加強自我修養,學會尊重別人。
修養決定著人生的高度,因為它有著很強的包容性。雨果說:“世界上最遼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所說的人,正是指那些富有博愛之心的人。“博愛”是一種情操,更是一種修養。隻有具有博愛之心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才會充滿歡樂、充滿陽光。
修養表現在正直。做人需要正直,做事需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是立身之本、是處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夢穩。”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心底無私天地寬,表裏如一襟懷廣。”襟懷坦蕩,光明磊落,這樣才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正直的人不謀私,不貪利,不文過飾非,不偷奸耍滑,不阿諛奉承,不溜須拍馬,不陽奉陰違。有修養的人則平等待人,公正處事,而不是心術不正,故弄玄虛,口是心非,用心計,耍手腕,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這一點,有修養的人和正直的人是有相通之處的。
總之,修養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容,它表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修養是一種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習慣;修養是一種有容乃大的胸懷;修養是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修養是一種虛懷若穀的作風;修養時刻影響著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