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大戰之後,皇太極改變了戰術,後金精兵將大同團團圍住,並且在城外深溝高壘,擺出一副打持久戰的模樣。
對於這個變故,曹文詔並不慌張。大同乃明朝軍事重鎮,從洪武年間起便是大明對付蒙古的軍事前沿,因此有“天下精兵出自宣大”之說。經過兩百年的經營,大同物資豐厚、糧草充足,即便被圍一年半載也盡可支撐。
不過僅僅十天之後,朝廷援軍便到了。原來崇禎皇帝接到大同告急的奏報後,極其吃驚。後金猛攻察哈爾部時,他忍了。因為那時正全力圍剿中原匪軍,崇禎不願分散精力對付後金。等察哈爾部陷入危急時,崇禎慌了,他調派曹文詔執掌大同兵權,阻攔北犯之敵。對於這位百戰名將,崇禎還是極為放心的。
可是之後的戰局卻出乎預料,曹文詔一仗未打,直接縮回大同防守,後金肆意劫掠,長驅直入。崇禎心中掠過一絲不安,他仿佛看到六年前,後金大軍繞過寧遠,直插北京那一幕。這曹文詔搞什麼鬼,自己對其如此信任,他卻不出戰,隻是死守城池,萬一後金不顧大同,直接進軍北京,那第二個已巳之變不就出現了麼。
崇禎慌亂之中,想起了一個青年將軍幾個月前呈上的計略:議和。是啊,如果當初與後金議和,許以金帛,那後金短期內便不會進攻大明,隻要給朕兩年時間,兩年!就能肅清流賊。可是......
他不想再做美夢了,議和是萬萬不可的。自己宵衣旰食為了什麼,不就想成為一代聖君嗎?議和之事一出,自己立時就成了宋徽宗,成就昏庸君主之名,這麼多年的辛苦不就白費了。況且,那些整日盯著朝堂的東林黨,沒事都能整出點事,何況是議和這種大事,日後別想有清靜日子了。
可是皇太極的兵馬已直指大同,辦法總要想的。調集哪裏的人馬合適呢?中原戰場因為王樸的愚笨,已無法將匪軍困死,不如先調些軍兵應急。於是立即修旨一封,命太監直送中原剿匪前線,讓席銘率領京營回兵大同協防。
這樣還不保險,既然皇太極都跑到大同了,寧遠的軍兵不能在那吃閑飯,崇禎又下旨,嚴令寧遠派出軍兵,星夜馳援大同。
崇禎的聖旨一到寧遠,祖大壽等將官並不意外,畢竟朝廷花重金構築寧錦防線,抵擋後金進攻是他們天然的義務。
問題在於派誰去,皇帝聖旨雖未明確指派帶兵將領,但是那句“盡遣遼東精兵”的意思,自然是高級將領都得去,最好由總兵祖大壽親自統軍。
監軍高起潛也是這個意思,他力主派祖大壽領兵前往大同。可是卻被祖大壽一口回絕了。
祖大壽的理由很簡單:沈陽那頭,皇太極不是沒留人。萬一寧遠守軍走空,皇太極派兵來攻,那可就糟了。這其時不能成為理由,沈陽方麵確實可能出兵,但留其他將領鎮守寧遠不就行了,比如吳襄。這樣祖大壽便可以帶兵前往大同。
但祖大壽的態度斬釘截鐵,毫無商量餘地。他在遼東五世為官,根基極為深厚。高起潛也拿他沒辦法,隻好滿腹狐疑的離去,轉而派吳襄與吳三桂父子帶兵赴援大同。
祖大壽之所以堅決不離開寧錦,其實有其難言之隱。三年前,祖大壽在大淩河城糧草斷絕,不得已投降了皇太極。而後陳說能夠詐開錦州城門,借此逃回了錦州。不過回到明軍軍營後,他卻說自己是逃回來的。幸好與之一起回來的席銘等人都守口如瓶,因此整件事的詳細經過沒有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