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為何有三弄(2)
他做馬官而不問馬,他眼裏隻有竹,見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就直接坐著肩輿徑造竹下,吟嘯良久。而此時主人早已灑掃施設,在廳事鄭重坐著相待很久,始終不見他前來問候,主人很失望,滿希望他出門時能來打個招呼,不想他竟直欲出門。主人實在受不了,便令左右閉門不讓出。王徽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他總是這樣眼裏隻有竹,因為這竹可以靜而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也可以有情至一枝一葉總關情;亦可以有誌而長聽竹園風雨夜,恐生鱗甲盡為龍。還可以化成一支短笛,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竹笛在滄浪。
於此由竹而吟出的笛曲,讓他見笛也如見那桓子野胸中的江湖,在此懷一笛而懷一江湖中,他可坐看人間如掌,山河影、倒入瓊杯,而行聽笛聲吹徹,九萬裏塵埃。所以,才能於那一次相遇裏攔得一曲《梅花三弄》。
此時的遇見,王徽之眼裏依然不見人,桓子野亦是一樣望不見人,兩人都隻見一笛一江湖。所以,對笛不言,因為言語不通,而後一人揣笛一人懷曲彼此如魚相忘於江湖……
而此曲美又因開始時美結束得也美。美得又不多餘,剛剛好。
開始的時候——
一個停泊在水邊,一個行進在岸邊。
而此時彼此遇見了彼此仰望的高山,一個成岸上的落花,一個成山下的流水。
所以一個冉冉花明岸,一個涓涓水繞山。
而結束的時候——
落花流水無言度,各自行了各自的路,沒有一言,沒有回首,而從此紅塵路上再不相過問,隻留下梅花暗落成經典。
——那時的人,總是懂得,遇見就好,不要相伴。
而這王徽之有一日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徽之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那時的人,亦是懂得,盡興就好,不要糾纏。
所以正是這樣的沒有糾纏,就會結束得正好。
所以,成詩,亦是索共梅花一笑,相對兩無言,風和日麗裏,清溪繞吳山。
而此間默然無語的情,也當如那晁補之因多年不見忘年好友兼恩師的蘇軾,因見蘇軾詩裏的落寞孤寂,也用詩相和成一首梅詩,歎自己對花無語的相思:“晨坐對花無酒溫”,而從此以後兩人再無詩往來。
喜歡這樣子的相遇和分別,有些感動自己知道就好,有些思念自己承擔就好。
而此曲美,還因這遇見的地點美。是在那南京的清溪上。後人已將青溪橋右邊的蕭家渡改名為“邀笛步”,以此紀念這次無言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