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啼花發柳含煙,擲卻風光憶少年。
更上高樓望江水,故鄉何處一歸船。
——顧況《登樓望水》
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夏斟得太滿
螢火蟲的小宮燈做著夢
夢見唐宮夢見追逐的輕羅小扇
夢見另一個夏夜一顆星的葬禮
夢見一閃光的伸延與消滅
以及你的驚呼我的回顧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餘光中《星之葬》
那少壯的當年,萬裏隻攜孤劍去,十年空逐塞鴻歸。
而如今,拔劍燈前一夜行,那雄心已是萬裏平沙一聚塵,猶係孤舟寒草西。
人,再有多少鷹擊長空的青春年少,也終將迎來平沙落雁的暮年。
而那些曾經的英雄們,殘月出林明劍戟,平沙隔水見牛羊。他們於驚濤駭浪之邊,帶著半生夢想的回歸,半生滄桑的刻痕,一生無憾地立在藍田日暖上望滄海月明。
有人或會尋箭向平沙,有人則是劫燼隱平沙,但那心終究是靜了,靜下來,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如風吹草低見牛羊般他們望見了人最本質的東西,亦是簡單的一羹一飯,把風景都看透。
所以,英雄的暮年,唯願成牛,落花牛上,唯願成羊,齧草足邊。
這雁總有落沙的那一天,人生終有歸於平靜的那一刻。細肋臥沙時,且炊黍飯嗬。
白居易有詩說這樣浩蕩的人生:“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中國的曆史,曆來都不缺這樣大浪淘沙後靜種桑麻之人,那陶淵明、那王維、那白居易……
《平沙落雁》琴曲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
《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枯木禪琴譜》裏載其歌詞:
一段
平沙水雲,輕煙慘淡斜曛。蘆花亂紛,草木凋零,雁呼群,飛落在那江濱。
二段
一陳橫衝,江楓漁火蓼花紅。寄書就算敘記衷,怎知心事難通。煙水蒙蒙,一天瑟瑟拂西風。遊子飄蓬,歸期難逢,瘦減玉容。數聲寒蛩,烏鐵馬叮咚,攪的人也心忡。耳邊聽,奈何奈何叫哀鴻。
三段
悲鳴,悲鳴,可憐戴月披星趁途程。梧桐葉落,秋色剛勻。銜蘆避戈,看那月色清明。北去南來程萬裏,衡陽回首怯難行。怕見洲邊繳矰影,咿唔奮翅不留停。憶上林,夢未成,輾轉淚零零,輾轉淚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