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麼?
人生的一次結束?亦或是下一個生命的開端?
還是。。。終無止境的輪回夢魘?
不管是石器時代,還是奴隸社會又或是封建社會,更甚至是現代以科學為證的科技時代。“死亡”一直是人類所敬畏而又驚懼的對象,不論是權霸天下的秦始皇、德高望重的唐玄奘,還是才高八鬥的牛頓、名譽世界的喬布斯,縱使他們輝煌一生,卻也難逃死神的手掌。用那句老生常談的話來說:人的一生也就是朝著墳墓前進罷了。
人的命運就就如此,毫無選擇的終將邁向死亡,唯一不同的也就是誰活的更久而已。當然,曆史上也有很多不願向死亡妥協的大腕,凶名赫赫的秦始皇大大生前就曾為那虛無縹緲的“永生”追求了半輩子,勇氣想法可嘉,雖然結局略微的不大好。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文明人,以超高科學科技發展的我們,所謂的死亡也不過是身體器官運轉太久,就像老舊的機器那樣,衰竭停歇。而後大腦緊跟著失去供給,最後像睡著那樣,整個人意識完全喪失。
在千百年前,處於封建社會的人們,他們在沒有顯微鏡、沒有透視儀、沒有CT的情況下。隻能以虛無縹緲的“靈魂”“神”來填補這個關於“死亡後”的認識空白。
那麼,古人們是不是真的那麼笨、那麼無聊?去編造一些虛無飄渺的東西出來嗎?
如果多看看古代的一些奇聞異事或者野史,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特點。
第一:東西方的傳說中,“神”是兩個文化差異、地理差異、認知差異等各種不同的大陸都出現並敬仰的一個種族或者說一個“事物”。
第二:東西方的傳承文化中,都將“靈魂”作為死亡後的媒介,西方有天堂地獄,東方有陰曹地府。
第三:不管兩片大陸的交流有多淺,卻總有一些讓人無法用科學去解釋的一些超自然現象,或者怪異的地方風俗。
SO,人類的認知是渺小的。愛因斯坦曾經形象地描繪過有知與無知的關係,他說,讓我們來劃一個圈,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好比是圈子的裏麵,一個人所無知的東西好比是圈子的外麵。一個人知道的東西越多,這個圈子就越大,同時這個圈子的外麵也就越大。也就是說,一個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無知也就越多。
假如把我們現在的有知化作一個圈,雖然這個圈比千百年前的古人們摸索出來的圈子更大了,可外麵的無知範圍也更為廣闊。為了了解某一事物的我們,繞來繞去後發現,我們懂得東西多了,不了解的卻也隨之更多了。
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封建社會的種種道理,即使它與科學理念觀相衝突。除非有著不可反駁的證據,我們才可以全盤否定一個道理。比較小白的理解也就是你能對古人說明汽車是怎麼跑起來的?
當然,我並沒有抱著觸犯科學、反對科學的心思,科學科技對人類的發展起到絕對性的作用,沒有科學,我現在可能也不是蹲在電腦前碼字,而是下地幹活了。
話題跑遠了,趕緊扯回來。
這是一種少見的對死亡的理解,即這次生命的結束,僅僅是下一次的開始前奏。
這種理解很簡單,沒有神的操控,也沒有閻王大老爺的分配。人與世間萬物死亡後,都會有一種形態從主體脫離,我們暫且稱它為“靈”。“靈”遊蕩並充斥在世間,附生在新生事物上,比如說枯木逢春、新生胎兒成形。“靈”蜂擁而上,湧進胎兒、新木這個“載體”之中,直到載體飽和。然後,載體們會出現生機,最後成為一個生命。“靈”不是無窮無盡的,它是個穩定不動的數字,曾經人類少的時候,是動植物的天下,現在人類多了,動植物卻開始消亡。這也是支持“結束既是開始”的道理的人們最認可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