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因緣,神交二十世紀的哲學大家金嶽霖,久而生情,情極技癢,決定為他傳篇文字。『可*樂*言*情*首*發()』金嶽霖身後躥紅,擁有不少超級"粉絲",並非因為他的哲學,而是因為林徽因,一個令無數名媛貴婦灰頭土臉的知識女人。但是這角度太俗,也太濫。其時筆者正在撰寫一部比較文學,索性把這篇文字也往比較上靠。縱觀金嶽霖的一生,如果要從比較切入,馮友蘭是絕佳對象:同庚,同為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同為清華大學教授,同為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界的泰鬥級人物,早期經曆類似,晚年際遇有分有合,恰成映照。金嶽霖故於1984年,享年八十有九,馮友蘭活到1990年,在這世界上多待了六年,這不是尋常的六年,對一個曆盡坎坷、苦去甘來的老學者,其意義不亞於涅槃重生。馮氏之外,還可以選擇他的學生:沈有鼎、殷海光、王浩,這三個都是有天分的大才,分布在大陸、台灣和美國,個性鮮明,行為獨特,結局迥異,有噱頭,有波瀾,有看點。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一個哲學大師加三個鼎足而立的哲學怪傑,又將演繹出怎樣的正劇、諧劇與悲劇?進一步,還可以選擇胡適——別以為不可能——兩個都是清華早期的優秀生,都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正是在哥大,胡適放棄先前的農科、文科,改讀哲學,金嶽霖放棄先前的商科改讀政治,爾後,因緣際會,一個搖身一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一個半路出家成了著名的哲學大師和邏輯學大師。還可以選擇他的外國老師,美國的鄧寧,英國的巴克。地分異域,路出歧途,有交叉,有掩映,多衝突,富諷喻。要不然就選擇張奚若,這是金嶽霖最老的朋友,1914年相識,1917年結交,相切相磋,相砥相礪,終生不渝。也不排斥選擇徐誌摩……甚至選擇莊子、老子……總而言之,比較的天空是廣闊的,比較的對象是無盡的,隻要角度適宜,言之成理,在在都能寫出好文章。
正如本書副題所示,筆者最後挑選了歐陽中石。相信絕大多數讀者都會大跌眼鏡:金嶽霖和歐陽中石,一個是前輩哲學家,一個是當今書法家;一個身長一米八○,高大挺拔,一個剛剛一米六二,短小精悍;一個認定哲學後九死不悔,從一而終,一個從哲學係畢業後數度改行,從數學、語文、化學一直教到體育、戲劇、書法;一個多情而無緣,到老仍是孑然一身,一個多難而興家,夫唱婦隨,兒孫繞膝……他和他,有什麼可比的呢?"噢!"有人說,"我知道了,因為歐陽中石就讀北大哲學係,係主任正是金嶽霖。"是,也不完全是,我說。若僅從師生角度考慮,還不如選擇歐陽中石的同班李澤厚,此君少年成名,譽滿天下,謗亦隨之,更具故事性,轟動性。"那麼,是因為兩位都酷愛京劇、山水畫,"又有人說。回答是:也不。金於京劇,隻是業餘愛好,歐陽於京劇,形同專業,是正宗的奚派傳人;金於山水畫,是純粹的鑒賞,歐陽不光是欣賞,早在學生時代就已進入創作階段。"哈哈,這下我知道了。"你說,"書的正題其實已經點明,倆人不論做學問、做事,都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話自然沒錯,但還得結合書的副題發揮,筆者鎖定的,是兩位先生獨特的藝術秉賦。何謂獨特的藝術秉賦?即不光體現在學問,而且涵蓋整個人生,兩位先生是用生命實踐哲學,並且化哲學為人生的藝術常態,望之玄妙,即之質樸,天趣盎然,生機勃發。這是兩個相反而相成的標本,一經接觸,就會被其強烈吸引,為之擊節為之傾倒為之燃燒!如果把倆人放在一起讀,肯定比"左手金嶽霖,右手馮友蘭"或"前半部歐陽詢,後半部歐陽中石"更為靈動灑脫,別具一格。——謂予不信,且聽在下從容道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