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啥也別說了,兄弟你打馬回去吧,我等你。於是又是一路狂奔,先騎馬,再坐船,回去改了賬冊,蓋了公章。我去也!這就是四個月過去了,轉眼已是夏天,趕到京城,又見麵了。兄弟你終於來了,我等你好久了,接著來吧。
這位運氣不好,核對後發現還是有地方錯了,啥也別說了,還是回去吧,下次過來記得穿多點衣服啊,這邊冬天冷!
於是又趕回去,趕回來,這回核對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別回去了,在這過年吧,計劃又該重新做了。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如果總怎麼折騰,誰也受不了。經過分析,官員們發現,關鍵問題在於蓋印這個環節,因為紙筆都是現成的,賬冊錯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讓你帶的,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爺總不能拿蘿卜刻印蓋公文吧。當時在街頭私刻公章的生意還是沒幾個人敢做的,於是他們靈機一動,帶上事先預備好的蓋過印信的空白文冊不就行了嗎?
就這樣,帶空印文冊成了當時一條不成為的規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個人例外。很不幸的是,這個人正是朱元璋。
王誌堅向朱元璋稟報了實情,朱元璋非常惱火,其實王誌堅心裏也明白,調查的官員也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被調查的官員也是知道的。事情的原由大家都知道,可是就是沒有人去說。
王誌堅心裏也很明白,這不是肅貪汙了,這已經是皇權鬥爭了。官員們也害怕,誰出來辯護誰就是同黨,誰都不想被這個黑鍋。因為胡惟庸案就是最好的例子,皇上絕不會手下留情的。
王誌堅為在監獄裏的方克勤求情,可是皇上沒有允許,他明知道方克勤是一個清廉的好官,他也沒有輕饒他,王誌堅心裏更是明白隻能拿出山東濟南萬民書。
王誌堅說道:“方克勤為政清廉,平時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滿是補丁,他如此清貧,請皇上饒他一命,求皇上開恩啊。”
朱元璋並沒有及時作出反應,而是想了想問道:“他可是主印官?”
王誌堅回答道:“正是。”
皇上再無講話,讓他退下吧。王誌堅隻好告退,隨後一位公公傳來皇帝聖旨,王誌堅連忙接旨,跪拜道:“吾皇萬歲萬萬歲!”
那太監念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全部主印官員格殺勿論,副官員打一百杖充軍。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獲罪者,監管不力發配充軍。”
王誌堅頓時失去了魂魄,他沒想到自己沒有保住方克勤這樣清官的命,他意識到皇權的至高無上,他認為肅貪有點過了。這件事情傳到了太子耳朵裏,太子要向皇上說明實情,被王誌堅給攔住了。
一夜之間,錦衣衛殺繆了很多官員,也抓捕了很多官員,天下官員更是人心慌慌,誰也不會出來為他們求情。
可是沒過多久,有下人稟告王誌堅說,有一個叫做鄭士利的人有事稟報。王誌堅召見了他,此人打扮的像個書生,王誌堅問他道:“你是否考取功名?”此人回答道:“小人,白身。”王誌堅笑道:“你是一個平民,你沒有背景,沒有靠山,是誰給你的這個膽子,寫這些長篇大論向皇上進言。”
王誌堅佩服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也瀏覽了一遍,覺得他對這案件的剖析很有見地,看了最後一段,他笑了,他盡然給皇帝台階下。
他認為他是一個可造之才,廉政公署正需要這樣的人才,他也知道皇上的心思,他勸阻道:“你可知當今皇上想的是什麼嗎?”
鄭士利搖頭道,顯然不知,這也正常。王誌堅關上門說道:“你是可造之才,這些銀兩拿回去,將來一定會有前途。”他拒絕,而是跪地說道:“隻要將下人這書給皇上看,下人就算死也值了。”
王誌堅聽完,看見他如此態度決心,也就隻好答應他。
他剛要離開,被王誌堅叫住了,讓其去他府邸吃飯。他命下人告訴家中美人好酒好菜招呼客人,自己並和鄭士利一起回府。
兩人酒性大發,喝得伶仃大醉,便來到院中笑談,柳如是倒來茶水,二人有些清醒,王誌堅裝醉,是不想讓其去送死,那鄭士利何嚐也不是裝醉,就是提防著他。
王誌堅這麼看不出來,就對著柳如是說道:“皇上從來就不信任那些官員們,這與他從小的經曆是分不開的,他深刻了解這些官員們營私舞弊的本事,在他看來,這些人是靠不住的,即使現在這些官員們為他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