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名勝奇跡,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那裏鑒證了曆史的過去,讓我們在欣賞名勝的同時也為創造者的經典的藝術創造驚歎不已!
尼亞加拉瀑布的聞名
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瀑布位於加拿大和美國交界的尼亞加拉河上。尼亞加拉河是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條水道,僅長56000米,卻從海拔174米直降至海拔75米,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陡落,水勢澎湃,聲震如雷。
湖水經過河床絕壁上的山羊島,被分隔成兩部分,分別流入美國和加拿大,形成大小兩個瀑布。小瀑布稱為美國瀑布,在美國境內,高達55米,瀑布的岸長度328米;大瀑布稱為加拿大瀑布或馬蹄瀑布,在加拿大境內,高達56米,岸長約675米。
馬蹄瀑布由於水量大,水從50多米的高處直而衝下,氣勢尤如雷霆萬鈞,濺起的浪花和水氣,有時高達100多米。當陽光燦爛時,便會營造出一座七色彩虹。
尼亞加拉的地質構造
在尼亞加拉峽穀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麵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鬆軟的地質層。水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
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利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當時瀑布應該位於安大略湖的南岸,高度應在100米以上,聲勢之大,應遠非今天所見瀑布之能比擬。
尼亞加拉瀑布及由它衝出來的尼亞加拉峽穀的形成有著特殊的地質條件,目前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層岩石屬於古生代誌留紀的白雲岩,抗侵蝕能力極強,但這層岩石之下卻是脆弱的頁岩和沙質岩層,瀑布的常年衝蝕,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斷坍塌,致使尼亞加拉瀑布逐步向上遊方向後退。
據1842至1927年觀測記錄,岩層平均每年後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照此下去,再過50000年左右,瀑布將完全消失。
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采取了控製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後退速度控製在每年不到0.03米。
尼亞加拉的旅遊資源
美加兩國一直很重視尼亞加拉瀑布的旅遊開發,至19世紀20年代,尼亞加拉瀑布城就已成為旅遊勝地。1888年5月24日,尼亞加拉瀑布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除了分別建立一個尼亞加拉瀑布市的旅遊城市用於發展旅遊業之外,早在1885年加拿大建國之初,加拿大政府就建立起尼亞加拉公園管理委員會,負責保護這一地區的自然、人文遺跡,規劃景區的建設,安大略省政府還把尼亞加拉瀑布附近的3000英畝土地收歸國有,用來建設旅遊設施。
閱讀點擊
“尼亞加拉”在印第安語中意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認為瀑布的轟鳴是雷神說話的聲音。在他們實際上見到瀑布之前,就聽到酷似持續不斷打雷的聲音,故他們把它稱為“巨大的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