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拒絕自己成為誰(1 / 2)

《肖申克的救贖》reference_book_ids\":[70128210131634125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大理這個地方,住慣了覺得也沒啥特別,不就是陽光天天燦爛著,人們日日細碎地生活著,彩色的雲不停變幻著,你在一處草地上躺著看雲流動,躺半天都不會看膩煩。

抱著很大期待來旅遊的人,走的時候多半會覺得,也沒啥呀,不明白怎麼那麼多人搬來。

住慣了也覺得沒啥的我,每次出差或旅行,都是離開一兩天就開始想念。一周以上再回來,被熾烈的陽光照著,見到才認識一兩年的“老朋友”們,親切得恨不得上去擁抱,有一種恍如隔世的不真實感。

我不知道這種癡迷何時會消退,確定的是,如果未來有一天離開這裏,也必定會回憶說:那些年啊,真是愜意。

匈牙利女哲學家赫勒,給出過美好人生的三個維度(一九八三年):自然稟賦的充分發展、正義、人與人之間深刻的情感聯係。

三十歲前我一點也不能理解這三個維度,覺得即便真有美好人生,那也應該是:夠用的物質,富足的精神,融洽的關係吧。

在大理住這幾年,時常思考,什麼是一個人該有的樣子?什麼是值得追求的美好人生?耳邊時而響起蘇格拉底的咆哮:你關心一堆東西,你的財產、你的聲望,而獨獨不關心你的心靈。那麼,關心心靈的人呈現何種模樣?

我觀察大理的人們,揣著這樣一些有的沒的的困惑,逐漸意識到,哲學家的三個維度,果真具有根本性。

美好人生的第一個維度——自然稟賦的充分發展,“至少需要自由、多元和多樣化的教育”。對於成年人,是自由、多元的價值評定,以及內在驅動的自我再成長。這一點,在大理的外來人群中,表現得非常突出。

曾經衣冠楚楚的商業精英,變身采茶人;工程師變成麵包師;投機者蛻變成坐而論道的修禪者;首飾設計師變成麵朝紅土(雲南是紅土地)背朝天的農夫。閑聊間,最容易把別人問住的一個問題是:你猜猜他以前是幹什麼的?這感覺很奇妙,也讓我對自己未來將生長出的樣子,感到好奇。

美好人生的第二個維度——正義,自不多言,除了自己不作惡,也不處在一個被迫作惡的係統裏。

怎麼理解作惡?打個比方,想象讓一個崇尚極簡、熱衷環保的人,處在某寶的工作係統裏,分配給他一項工作——策劃“雙11”狂歡活動,讓他一本正經地炮製出這種口號——“就算沒有男女朋友,也要瘋狂購物!”

這種時候,他內心對“正義”的訴求就不可能獲得滿足,他的工作無論在世俗觀念中多麼光鮮,都成了他通向美好人生的阻礙。

美好人生的第三個維度——人與人之間深刻的情感聯係,“則需要以‘人’為軸心、以自組織為原則的社群、社區以及‘社會’的發育和發展”。隻有在真實坦誠的自我之間,才可能產生“深刻的情感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