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了是哪部電視劇,隻記得大致情節。皇帝問大臣:“江湖在哪兒啊?”大臣答道:“江湖不遠!出了紫禁城,都屬於江湖!”當時覺得話說得有理,居然把一個大詞兒解釋得這樣簡潔而形象,不由得佩服了編劇好一陣子。的確,人生在世,即在江湖。就是那皇帝老兒,難道不也在江湖之中嗎?盡管他握有生殺予奪之權,仍然不能主宰一切,很多事同樣身不由己。皇親國戚、大臣嬪妃,哪個都不是省油的燈,給皇帝設套兒是家常便飯。哪個朝廷沒有驚濤駭浪?哪個皇帝真正地遠離過江湖?
翻看郵件,有一段關於“中國式飯局”的議論:“一次飯局,既是親朋故交的交流,也是生意對手的談判,人脈、圈子、關係、資源、能量、友誼、交易,全部繞不開飯局。飯局之妙不在飯而在局,一個完美的中國式飯局,有設局人、局精、局托、陪客、花瓶等角色,缺一不可。有組織、有派係、有結交、有承諾、有陰謀、有稱兄道弟、有借東打西、有局中元老、有拜山的新人。飯局在中國也是社會身份的認同體係,透過飯局裏的中國人,看得到飲食之道裏的社會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文化滋味。飯局之精華在於:吃飯事小、出局事大。”
雖然話說得有點兒顛三倒四,但有些意思是符合實際的,道出了飯局在江湖上的功能。隨便走進一家像點兒樣兒的飯店,有幾個人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的?有多少人是沒有任何目的而湊到一起的?即使是哥兒幾個一起吃飯,圖的是樂嗬,那也是一種江湖行為。放鬆情緒、解個悶兒,不也是人在江湖的需求嗎?更何況,正經的飯局往往都有正事要辦,花錢多少往往標示著誠意的大小,客人不僅有主有次,發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很多地方時興“擺場子”,擺的就是飯局的場麵,其中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玄機,但久經飯陣的耳聽眼觀,自然會懂得飯局的奧妙,對同桌各位的角色和作用則了然於心。
尤其在生意場上,簽約和談判是程式化的儀式,真正的交易大多在飯局中完成。由飯局開始,也由飯局收尾,有時需要很多人參與交易的過程,但關鍵問題是靠著咬耳朵式的嘀咕解決的。開始時,飯局有點兒像拉場戲,主要是展示商家在經濟和政治等方麵的實力,主要的客人最好是有身份的,通常要隆重地請官員出場。請大官是為了嚇唬小官兒,證明商家有很硬的背景。如果到一個新地方做生意,往往需要有人引薦。因此,請客吃飯就如同拜山,三老四少都要叩到,可以分別進行,也可以一勺兒燴,一般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引薦的中介人有很多是專業“拚縫兒”的,經營的是人際關係資源,也靠著幫助別人拉關係掙錢。
當然,飯局的受益人不僅是“拚縫兒”的,主要的受益人還應該是為了辦事而設局並買單的,其他人也會各得其所。有人認為:“一個人的飯局多,意味著他的朋友很多,他是重要的人,他是受歡迎的人,他是事業有成的人。假如沒人帶你玩兒,那比失業、失戀和失明更令人恐怖,因為那意味著你成了社會的棄兒,成了圈子外邊的人。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內心並不足夠強大,需要不斷地通過被貌似融洽的人際關係印證。所謂人脈,所謂圈子,所謂社會關係,所謂資源,所謂友誼,所謂一個人的能量,所謂生意和交易,最後統統繞不開飯局。酒肉穿腸過,交情心中留。一場飯局下來,各人得到了一張金額不等的社會關係信用卡。”
最近還看過好幾則手機短信,都是講飯局的。有些話說得挺逗:“飯局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飯局是萬萬不能的”;“一請就來叫爽快,三請四請才來叫擺譜,怎麼請都不來叫原則,不請自來叫蹭飯”;“飯局的三大悲劇:想請的人沒來,來的人都和你無關,結賬時隻剩你一個清醒的”;“一周一個飯局是正常人,一天一個飯局是大紅人,一天三個飯局是交際花,一天很多飯局是服務員”;“敬酒是門藝術,拚酒是門技術,耍酒風是門騙術,千杯不醉是門防身術”等等。很顯然,類似的段子都是插科打諢,未必完全是生活的反映。不過,對於商人們來說,飯局是市場營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重要,而且有許多講究,絕不僅僅是吃飯的問題。
飯局,集中地體現了江湖的複雜性,幾乎成了江湖的縮影,囊括了江湖上的各種關係、角色、規則和目的,也成了中國人很難擺脫的噩夢!在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的地方,人們對飯局的認識不同,興風作浪的程度也不同,但很少有人等閑視之。經濟越是落後的地區,人們往往對飯局越是重視,一事當前先想到設局,似乎不請客就辦不成事。小門小戶或小型企業,通常是擔負不起飯局重負的,因此事業上也步履維艱。
理性地說,中國的飯局文化是非常複雜的,具有的功能也不是單一的。無論如何,通過飯局來辦事的習慣,絕對不是一種文明的習慣,尤其應該降低飯局對經商過程的影響。要真正地走向市場經濟和文明的社會,必須重建江湖規則,首先要走出飯局的藩籬,把辦事和吃飯區隔開來,即吃飯歸吃飯,辦事歸辦事,用不著設局擺場子整事兒。可能嗎?很難!可能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