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校為一大事而建(1 / 3)

教育是什麼?有人說,這是一道“千古難題”。

確實,打開古今中外教育史,這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究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但對這一“千古難題”詮釋得最為深刻、最為生動的還是莫過於那些深深紮根於課堂,紮根於校園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那些長期立足教育、辦學卓有成效的校長們。請聽,已從事教育工作55年,至今仍在盡心盡力辦學、耕耘在教育第一線的一位老校長的聲音——

尊敬的家長,我很感謝你們,是如此誠心誠意地把孩子送到我們這所新創辦的學校來讀書,來接受教育,我很感動,因為這是對我這位校長的最大信任!從我走上教育工作崗位開始,我就經常在思考,特別是我開始籌辦這所新學校以來,我更一直在想:教育是什麼?我想來想去,我認為,教育就是培養人。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就是要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基礎,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做好充分準備。這種準備,包括知識的儲備、道德準則的儲備、人際關係的儲備等。一句話,就是最終要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才,對國家、對人民的有用之才。學校,就是為這一大事而建。

當代美國和世界著名教育家、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會已故主席厄內斯特·波伊爾在生前的最後一部力作《基礎學校——一個學習化的社區大家庭》中明確地指出:“基礎學校的最終目的並不僅僅是辦一種更好的學校,而是要為孩子創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我們深切地希望,當孩子們走出學校的時候,不僅僅是這一代人,而是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對他們即將步入的社會是有準備的。我們相信這是一件緊迫的事情。”如今,我們就麵臨著這樣一件緊迫的事情,就是為每個孩子的健康而充分的發展,要更多地從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上作出思考和應答。

不過,我們中國的教育和世界的教育相比,還存在著很多弊端。最重要的是沒有把兒童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才。我們的學校不能因為一兩個學生的成才而沾沾自喜,因為即使不教育也會如此。學校最終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成長,這是我們教育的責任,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良心!

這裏,我要特別強調的是,一所好的學校,應為孩子創立一個美好的成長世界,讓每一位學生都優秀!因此,我要求我校的每個從業的教師,要給孩子一個快樂成長的環境。而且,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家長,也要一直成為對孩子教育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做到“家校互動”,讓學校成為孩子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展現自己的場所。

這一席話,說得多麼透徹,多麼精彩!它不是出自教育專家的理論專著,而是來自一位把教育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生命全部的一位老校長之口。她,就是上海市七寶外國語小學校長——吳瑞蓮。這是六年前,她在學校創辦之初的第一次家長學校會議上的講話實錄片斷。

該校第一屆畢業生,現就讀於文來中學的向天歌的父親向燕龍先生,在回憶那次家長會時,說:“吳校長講的那幾句話讓我非常激動,我無法再現當時的情景,吳校長講那些話時,中間有一兩次講不下去,眼淚下來了,嗓子也啞了,當時我們的感覺是:有吳校長這樣一個德高望重的前輩帶領這樣一群有活力的教師,‘七外’一定會給孩子美好的明天。這一幕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始終無法磨滅,那一刻,對學校的信任就建立起來了。”

七寶外國語小學這所年輕的學校,創辦於2005年秋季。她位於上海西郊,坐落在如詩如畫的千年古鎮——七寶的西麵,與美麗的“熱帶風暴”相鄰。2010年6月,她剛送走第一屆畢業生。

這第一屆畢業生怎麼樣?當初,它就像一個待解之謎。然而,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是,在這所一沒有地域生源的優勢,二沒有名校深厚文化底蘊的“七外”,她的第一屆畢業生竟有85%的孩子進入了他們所心儀的中學,而40%以上的孩子進入了全市公認的優質初中,比如,市北中學理科班、華育中學、西南位育中學、世外中學理科班等,更有不少孩子獲得了多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七外”取得這一優異成績的背後,沒有人們通常認為的兩大製勝法寶:經過挑選的優秀學生和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

不是嗎?六年前剛創辦時,“七外”所麵對的是懷疑的目光,連校舍也僅是借用的明強小學西校區的幾間教室,即便是最後把孩子送入“七外”的家長,現在回憶起來也不無感慨地說,他們是吃“螃蟹”的第一人。因為他們擔心“七外”的教師隊伍實在是太年輕了——80%的教師年齡在30歲以下,而且隨著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職初教師的比例也在增加。作為民辦學校,“七外”也沒有過多地受到政策的眷顧。因此,以這樣一支教師隊伍,當時幾乎沒有人認為會取得現在這樣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