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個人必須要明白的定理:人脈≠人脈圈掌控力
在好萊塢流行著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what you know),而是在於你認識誰(whom you know)。”在我看來,這句話並不是叫人不要培養專業知識,而是強調了一個事實:“擁有一個良好的人脈圈是一個人進入成功俱樂部的入場券。”
人脈隻能說明你認識對方,對方也認識你;關係是人脈的升華,說明你已經領悟人際關係的重要,而人脈圈掌控力才是你需要掌握的終極技能。
在台灣證劵業,楊耀宇是一個對人脈圈掌控達到精微地步的人脈大王。他曾是統一投資顧問公司的副總,後來退出職場,在朋友的公司擔任財務顧問,同時又是五家電子公司的董事。根據推算,他的身價應該有近億元(台幣)之高。那為什麼他能從一名台灣南部北上打拚的鄉下小孩,快速積累財富,成為威震業界的精英呢?
“有時候,一通電話抵得上十份研究報告。”楊耀宇說,“我的人脈網絡遍及各個領域,上千、上萬條,數也數不清,但最重要的是,我對它們十分熟悉,我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找到什麼人,什麼情況下動用何種關係。”
劉星是眾多互聯網創業者中的一個,在兩年前就建了一個自己的個人網站,認識了不少朋友,這為他以後的事業提供很大的幫助。
兩年前,因為在媒體工作的緣故,劉星要做一個“老茶樓裏有故事的人”的選題,這讓劉星感到棘手。因為老茶樓本身就不好找,更何況還要找其中有故事的人。沒有辦法,他在自己的個人網站裏發了一個“急尋老茶樓裏有故事的人”的帖子。讓劉星沒有想到的是,不到一天的工夫,居然有很多人回帖告訴劉星,他們也在幫忙找,而且把他們自己的QQ、MSN的名字都改成了“急尋老茶樓裏的有故事的人”。就這樣,劉星要找人的消息通過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朋友的朋友一層層地在QQ、MSN上傳遞開去。兩天之後,他還真找到了這樣一個有故事的老人,然後很順利地把那期選題完成了,並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件事之後,劉星就萌生了一個想法:再建一個個人網站,把自己的朋友、自己朋友的朋友們都聚集在一起,大家多點對接,建立一個縱橫交織的人脈網,以後大家有了什麼事情,就會得到大家的及時幫助。想到做到,劉星把網站弄好,把朋友們組織起來,發現它對於人脈的拓展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網站裏如果誰有個什麼急事,隻要在網站裏說一下,十之八九能得到滿意的答案。而且個人網站的作用不可小覷,它比QQ、MSN更有針對性,通過它可以把自己的朋友聚集起來,成為一個看不見的“聚會廳”。大家在裏麵互通有無、彼此幫助,建立起一個複雜但是有序的人脈網,使大家從中受到無窮的好處。而作為網站的創建者,劉星更是得到了最大的好處。
成就大事業的很多商界人士都意識到了人際關係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曾任美國某大鐵路公司總裁的威爾·H·史密斯說:“鐵路的95%是人,5%是鐵。”美國鋼鐵大王及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結論:“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隻占30%,而其餘的70%則取決於人際關係。”所以說,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或專業,學會處理人際關係,你就在成功路上走過了70%的路程。
人脈即人際關係、人際網絡,體現人的人緣、社會關係。根據辭典裏的說法,人脈的解釋為“經由人際關係而形成的人際脈絡”,經常用於政治或商業的領域。但其實不論做什麼行業,人人都會使用人脈。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人脈隻能說明你認識對方,對方也認識你;關係是人脈的升華,說明你已經領悟人際關係的重要,而人脈圈掌控力才是你需要掌握的終極技能。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30%來自知識,70%來自這個人對所在行業圈子的掌控力,這個數據是否令你震驚?
人脈就如同中國武俠小說裏俠客的內功一般,需要刻苦修煉,一點一滴積累和提高,這個過程可能長達數年、十數年,甚至是一生。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人脈圈。”在美國,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做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請查閱貴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員工的資料,然後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麼。結果是:無論什麼地區、無論什麼行業的雇主,三分之二人的答複都是‘他們是因為與別人相處不來而被解雇的。’”
獲得人脈圈掌控力是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要認真麵對的問題。我認為,缺乏誠信根基,則交往難以保持長久,而缺乏交往技巧,則難以彰顯誠信的功用。所以,在誠信的基礎上,我們與別人的交往還是需要講究一些技巧,以便營造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鍛煉出屬於自己的人脈圈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