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坦思的全力以赴的情況下,大批金錢砸下去的後果便是新擴編的三萬多巴伐利亞軍隊除了戰鬥經驗之外,其餘的都和那些老兵相差無幾。
普魯士人占領美因河地區的消息,伊坦思已經得知,但是伊坦思並不以為然,要知道普魯士人雖然攻占了美因河流域,但是現在普奧戰爭的情況使得普魯士人根本不可能將軍隊的主力白白浪費在駐守美因河地區之上,所以普軍在攻占美因河之後肯定會抽調軍隊前往普奧戰爭的主戰場。
而這對於伊坦思來說便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維也納方麵已經答應伊坦思,如果伊坦思能夠出兵波西米亞一線側翼襲擾普魯士軍隊,又或者是派遣軍隊進入美因河一線重新將普魯士人好不容易拿下的美因河地區再次奪取的話,那麼利奧波德二世便可以借皇帝之名為伊坦思加冕,這意味著巴伐利亞將會告別大公國的時代。
伊坦思同樣渴望著王冠,這一點不用多說,而在伊坦思看來維也納的要求並不算高。
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正如兩個水平差不多的拳擊手一般,而這個時候第三方的加入即便是一個水平較差的拳擊手的加入也足以改變目前的所有局勢。
巴伐利亞無疑就是能夠改變目前局勢的人。
雖然從整個大局看來,奧地利人已經落入了下風,但是誰都清楚,普魯士雖然目前在戰爭中占據了些許的上風,但是這主要依賴與普魯士多年以來建立起來的高效的動員機製。
而盡管奧地利在戰爭初期看起來並沒有進行高效的動員,但是奧地利畢竟是一個底蘊深厚的國家。
正如一個青年人和一個中年人打架一般,青年人講究快準狠,而中年人講究的是穩健。固然前期青年人的爆發力足以使得他在戰鬥的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一旦時間被拖長,那麼青年人底蘊不足的劣勢便顯現了出來。中年人固然不能在短時間完全爆發,但是多年的鍛煉使得中年人體力充沛、基本功紮實,一旦年輕人的爆發力用完之後,厚積薄發的中年人完全可以將青年人壓製。
這個比喻正是能夠比較恰當的形容普奧兩國之間的動員體製的。普魯士講究的是高效,論短時間的動員力,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比得過普魯士,但是如果論持續時間已經能夠動員的兵力的話,那麼奧地利無疑是除了原先那個擁有龐大農奴數量的俄羅斯帝國之外能夠動員兵力最多的國家。
這段時間普魯士動員的兵力比奧地利的多,但是普魯士軍隊依然沒有能夠突破奧地利人布置的主要防線,這一點也正是伊坦思決定和普魯士對抗到底的底氣所在。
在維也納,利奧波德也正在詢問政府關於各地動員士兵的事情。
在考尼茨的回答中,目前奧地利各地已經完成了三萬士兵的動員,隻不過目前這支軍隊還沒有被派上戰場,而除了這三萬人之外,更大麵積更多士兵的征召也正在有條不絮的進行著,考尼茨預計到今年的年底,奧地利將能夠完成十萬人的動員征召工作,而到了明年夏季,奧地利甚至能夠完成三十萬人的動員工作。
光此一點,大國的底蘊便暴露無遺,雖然到目前為止,奧地利才動員起來了三萬人,而普魯士早在兩三個月前便動員起了三萬人,但是從長遠來看,普魯士還是比奧地利要差上一些。
洛克斯給威廉的報告中已經明確聲明,普魯士可以在今年年底完成十三萬人的征召工作,而到了明年夏季可以完成二十萬人的動員。
看起來1791年,普魯士的兵力動員要比奧地利多上三萬人,但是到了明年夏季,兩國的動員數據完全逆轉,奧地利將會完成比普魯士多出十萬人的動員征召。
而除了這些數據之外,還有一個消息讓利奧波德二世倍受鼓舞,那就是他的兒子,匈牙利總督亞曆山大為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征召了三萬人的軍隊,眼下這支軍隊已經從布達佩斯出發正在趕往波西米亞一線的路上。
匈牙利的消息完全就是一個意外之喜,利奧波德二世沒有想到,自己的命令剛剛傳去沒多久時間,亞曆山大便能武裝起三萬人的軍隊,這一點實在是了不起,沒有人比利奧波德二世更清楚哪些匈牙利馬紮爾人的桀驁不馴,但是現在亞曆山大的表現卻足以讓人膛目結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