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見了梅耶之後,威廉才覺得自己有必要將目光更多的放在金融及工業上麵,這兩個行業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國家組成部分當中最為重要的。
1776年英國的詹姆斯·瓦特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係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這一發明開啟了被後世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
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可以稱為是時代的產物,它的起源可以說是逼不得已的,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製製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製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製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在這裏有必要說明一下什麼是圈地運動:
在農奴製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製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曆史上的“圈地運動”。
也許我們現在看到隻是一段簡要的介紹、一句普通的文字,但是舉個例子:
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英國的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該郡土地2%。大部圈占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占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麵積占圈地總麵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
而隨著英國資產階級對王權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
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
正是因為資產階級對土地的極度貪婪導致了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而這些農民就是“自由”的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新興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裏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