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改革進行時(2 / 2)

威廉認為要建立一支來自本國子弟,並滿懷從異族統治下解放祖國的堅強意誌的國民軍隊,就必須貫徹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用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取代封建懲辦主義,就必須取消野蠻的懲罰。

威廉在新擬定的《軍事懲罰條例》和《軍官懲罰條例》中取消了夾鞭刑;不再槍斃逃兵,隻判十年監禁;所有重大犯罪案例須交臨時軍事法庭判決,死刑呈國王批準。但對列兵的懲治仍由軍官和軍士執行。

第三,改革兵役製度,建立了常備軍、後備軍和國民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中心是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適合普魯士國情的武裝力量體製。普遍義務兵役製是近代工業發展,軍隊規模和戰爭規模擴大的結果。普遍義務兵役製取代雇傭兵製是曆史的進步。然而有一部分大臣們視普遍義務兵役製為洪水猛獸。

新的兵役製度規定所有公民均須服兵役三年,後在後備役繼續服役兩年;不得通過納稅免服兵役;受教育的青年能付裝備費者,隻服現役一年,但須在國民軍中完成五年的總服役期限。

常備軍由尚在訓練的士兵組成,士兵服現役三年後轉入後備軍繼續服兵役兩年。常備軍擔任野戰任務,編成獨立的團、營。後備軍,由第一類後備軍和第二類後備軍組成。第一類後備軍與常備軍共同執行野戰任務。第二類後備軍在戰時執行警備任務,以便常備軍和第一類後備軍全力以赴進行野戰。國民軍在敵入侵時保護交通線。實行堅壁清野、配合常備軍作戰。

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貫徹寓兵於民、平戰結合的原則、便於三者相互配合,既利於常備軍和第一類後備軍排除後顧之憂,實施機動作戰,又增強了軍事潛力。這對小國寡民的普魯士保持較強的軍事實力和潛力是十分有利的。

第四,改組中央軍事機構,加強對軍隊的統一指揮和管理。政出多門,指揮係統紊亂是威廉渴望改革的又一原因。沒有高效的統一的中央軍事機關,也難以貫徹落實軍事改革的措施。威廉初步計劃成立軍事部。下設軍事局和軍事經濟局,用以協調全普魯士軍事工作。

第五,破除傳統觀念,發展軍事理論。生產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更新、軍隊編製體製的變化必然給戰略戰術提出新的要求,促進軍事理論的發展。弗裏德裏希大帝時代的軍事學術原則已經過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固步自封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未來。

威廉認為軍事改革必須在充分考慮國情、軍情的基礎上借鑒外軍的先進經驗。軍事上往往是先進者勝利,落後者敗北。軍事改革的迫切性,一般來自本國軍事上的落後。普魯士軍事改革是在誤敗軍目的情況下進行的。

原本曆史上普魯士的改革派始終以拿破侖為師,力圖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原則和新的兵役製度、編製、戰略戰術貫徹到軍事改革的措施之中。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廢除貴族特權和野蠻懲罰製以及采用新的戰略戰術都是學習法國的結果。

但是,學習外軍若不與國情、軍情相結合,改革措施便難以貫徹落實,取得成效。軍事改革派在學習法國的同時實行了常備軍、後備軍和國民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便是結合國情軍情的結果。此外,改革派根據當時情況還注意激發民眾的愛國主義和提高軍隊的“精神戰鬥力”。一般來說,改革的第一階段以“師夷”為主,改革的第二階段以在結合國情軍情基礎上創立出“製夷”之善策為主。以勝利者為師,奮起改革,後來居上,從而反敗為勝,古今中外不勝枚舉。普魯士軍事改革便是明證。要反敗為勝,把握好學習外國、結合國情、注重提高等環節是十分必要的。

威廉強調軍事改革必須著眼於提高軍隊的總體戰鬥力。根據各自的情況,妥善地解決軍事係統的各個環節的輕重緩急關係是提高總體戰鬥力的重要途徑。軍事係統涉及人(官兵)、武器、編製和軍事學術四大子係統。其中人和武器是硬件係統。軍事學術是軟件係統。編製按軍事學術原則保證人和武器的最佳結合。但是,人既是戰爭中的物質因素,又是精神因素。因此,任何軍事改革都必須首先注意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官兵的士氣。

普魯士軍事改革是圍繞著上述四大子係統展開的,但有所側重。威廉認為有必要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始終把提高官兵的軍事素質和精神素質作為重點。

PS:這一章算是複製的,嘿嘿,今天晚上剛回家激動了,喝的多了點,大腦裏麵已經沒有東西,萬望各位海涵。求各位大大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