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自己乃致富之鑰
1.先要認識自己
希臘的大哲人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你當自知”。這句話,很多人是耳熟能詳的。他們可能不止千百次引用過這句話,但卻奇怪得很,他們似乎沒有應用這一句話。
假如他們能夠應用這句話的話,他們便會由知道自己作出發點,大踏步地走向成功了。世界上有許多成功的人物之所以獲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道了自己,認識了自己。
□不認識自己的人占多數
老實說,想知道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敢打賭,在一百個人之中。隻有七八個人是真正知道自己和認識自己的。
不信。我們可以做個這樣的試驗。
我們請來七八個好朋友,大家在晚飯後談心,所謂上下古今,無所不談,在這一次自由談話裏,最好是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隨時會爭辯起來。
比方,有人說孔子的學說已經過時了,在今日是完全用不著的,要把它扔到糞缸裏去。
對於這種奇怪的論調,我們是要大加反對的,其實,孔子的學說就是在今日,也並不算是過時的,他的學說對後世人有著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便跟那個說有三文錢就可以使孔子卑躬屈節的人爭辯得麵紅耳赤了,因為,我們承認了孔子有一部分學說是過時了的,但有一大部分可以保留下來,有一大部分可以發揚光大的。
這樣,正方和反方便似乎是昭然若揭了。
但如果我們仔細一想。便會發現許多問題了,比方,我們為什麼要肯定孔子這一部分學說,而反對他另一部分學說呢?我們的取舍標準到底是怎樣的?
比方,我們為什麼說孔子這一部分的學說適用於今日,可以發揚光大,而另一部分學說則已經過時了,應該拋棄呢?我們是根據怎樣的客觀標準作出這樣的判斷呢?
比方,我們這樣的見解是否完全符合了今日的客觀需要呢?或者,有哪一些符合,又有哪一些不符合呢……
隻要我們這樣的去仔細想一想學說內容,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對於孔子的學說,原來竟是這麼熟悉,又是那麼陌生的。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之所以為孔子辯護。完全是出於一時的義憤,自己在事前對孔子的理解,也不過是十分浮淺的。這樣,我們便會發覺我們的確是不懂得自己的,違背了“你當自知”這個賢明的教訓。
□處世不要太主觀
所以,我們要做到“你當自知”這一點,最重要的是不要太過主觀用事。
主觀用事有壞有好,如果我們沒有主觀見解,事事拿不了主意,那便等於台風中的牆頭草,完全沒有主意的,那樣,我們便會永遠做不好一件事情了。
如果我們的主觀太強,事事老子第一,隻有自己的意見沒有別人的意見,於是,這樣的人便會漸漸沒有朋友,成為一個“孤家寡人”。
沒有主見不能做事,主觀太強又會礙事,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兩者之間選擇一個正確的方法?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了。《老子》書上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就是勸告我們不要太過強調了自己的見識,不要太過自信,不要自以為是。但同時它又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就是一件事情的兩方麵了。如何從事情的正反麵去執中,如何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這就需要“自知之明”了。
其實,在複雜紛紜的事實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事與事之間的關係,都是異常地複雜的,假若我們隻看到事物的一麵,便作為事物的全體來處理,那準會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的。
對人也是如此,特別是對於我們自己。
說出來會使人難以相信,天下間最難認識最難了解的東西,就是我們自己。
□認識自己最難
不信,請問問你自己,究竟對自己的了解達到哪種程度?
所以,要知道自己這句話說來很容易,但真真正正的做起來,就十分艱難了。
但為了要在社會上取得一定的地位,為了要在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為了使自己能夠選擇到一份愜意的工作……那麼,我們便不能不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明白了自己的長處,可以發揚光大。
明白了自己的壞處,可以及時改正。
明白了自己的特點,可以順利擇業。
明白了自己的喜愛,可以集中力量,向某一個地方突進。
這個戰略,也是一個可行的戰術了。
有人喜歡把這些問題擺在哲學的角度上去討論,這便成了人生哲學的一個課題了。
在人生哲學上,對於同一個問題也是有著種種不同的答案地。蘇格拉底不同意勃洛大哥拉斯的觀念,亞裏士多德甚至連他老師柏拉圖的學說也予以大力的抨擊。越向後發展,意見越分歧,甚至弄得“此亦是非,彼亦是非”的無法搞清楚,直到今日,也是這個樣子。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形呢?
隻有一句話,就是缺乏自知之明。
正因為人們對自己的行為不自覺,所以才有亂紛紛的現象出現。大家固執己見,彼此不能相讓,於是便發生了衝突,隨時隨地,就會因某一方的成見太深,而陷於僵局的。
所以,“你當自知”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成為戰略和戰術,同時也是一種調協人們的心靈溝通的重要方法。
□有自知之明才能成功
施迪士先生就是利用這個方法獲得成功的,他是個貨倉管理員。一個人弄一個貨倉的進貨和存貨,就已經夠忙碌的了。
白天,大清早就回到貨倉裏,仔細清點存貨,然後便趕著報月結,忙碌異常。
夜晚,回到家裏,因為日間做的工作太多了,精神已經疲憊萬分,便睡在床上躺一會兒休息休息,那樣,他一天的時間便是如此打發了。哪還有時間去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哩。
因此,他在那貨倉工作了五六年,簡直沒有工夫去了解一下自己。
有一次很偶然,那是個炎夏的傍晚,他洗澡以後,坐在露台上乘涼,看見許多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在閃閃生光。他馬上想到,像現在這樣的生活,實在是沒出息的。
現在,他的年紀大了,需要一個發展的機會,決不能在這貨倉呆下去了。
於是,他毅然辭了職。
你知他為什麼辭職呢?原來是有原因的。
施迪士先生經過冷靜思考後,認為如果長期在貨倉裏呆下去。無形中斷絕了自己跟外邊的聯係,使自己變成了在荒島中生活的魯濱遜,那麼,就算有一份較好的工作,人們也不會想起自己來了。
他越想越感不安。
於是,他向自己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應該繼續留在那貨倉裏,終老一生呢?還是跳出這家貨倉到外邊去闖一下呢?
第二,如果跳出了這家貨倉到外邊去闖了,一旦碰到風浪,弄得船翻人倒那又咋辦呢?
這兩個的確是值得再三思索的問題。
想了好久好久,他向自己提出答案:
不能繼續在那貨倉呆下去,因為白天已經困在那黑黝黝的貨倉裏,朋友們不敢來探訪,而自己又難以出去跟朋友交際,這樣,自己跟外邊的關係便由此中斷了。這是一。到了下班的時候,本來可以出去跑跑的,但又有困難,自己白天已經做得精疲力盡了,渴望在床上舒舒服服的躺一躺,好恢複體力,明天大清早回貨倉工作,即使哪天精神稍為好一點,也希望能夠跟自己的兒女歡聚一下,享享天倫之樂。即使在這個時候,自己想出去找找朋友,人家也有著自己的節目,未必會呆在家裏的。這是二。
就是這兩點,就夠傷透腦筋的,這兩點原因,便促使他下定決心跳出那家陰暗的貨倉。即使跳出那貨倉之後,碰到大風大浪,也應該搏它一搏,也許會死裏逃生的,於是,他便離開那家貨倉了。
現在,施迪士先生已經有“自知之明”了,他的辭職,可說是他的事業一個大轉折。
當然,他離開那貨倉以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剛離開那間貨倉的頭幾個月,便覺得很不習慣。
那時候,他去做汽車推銷員,每天要挽著那個滿載著汽車式樣說明書的手提箱,終日四處奔跑。並且要鼓其如簧妙舌,把對方說服,使他樂意來購買一輛汽車,這種生活,他很不習慣,在貨倉裏,他可以安安逸逸的坐著辦公,用不著東奔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