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交往

梅奧在1933年發表了他的人際關係學說,把“人”稱為“社會人”。人際關係是一種心理關係,是由一個人同他的直接環境所形成的。例如,在家庭這種直接環境中形成的是親屬關係;在工作單位這種直接環境中形成的是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在學校這種直接環境中形成的是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在市場這種直接環境中形成的是買賣交易關係,售貨員與顧客之間的關係。人際關係最重要的特點是情緒基礎,它是在人們相互關係的某些情感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這種直接的人際關係反映了生產關係、階級關係、政治關係和法律關係等等,這些社會關係正是通過人們之間的直接的心理關係這一中間環節、中介因素,才對每個人發生作用的。而人際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也受著這些社會關係的影響和製約。由於人際是人們之間直接的心理關係,因此,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係最為密切。一個人每日每時生活在各種人際關係中,也就是說,人是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中生活的,人是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的聯結點、集合點。西方的社會學者常常把社會理解為人群或人的集合,但這些人群到底是怎樣集合到一起的呢?社會無疑是由一群人組成的,這一群人過著集體生活,這種集體生活是由他們的相互作用組成的。但是,由一群人組成的社會並不是可按人們的意誌隨意改變的,也不是一個偶然產生的、機械的個人集合體,它是由人們依一定關係彼此結合而成的生活共同體,而這些關係則是他們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由此可見,要真正地認識社會,就必須認識社會關係,而且首先要認識人們在交往中形成和顯示出來的直接的心理關係——人際關係。社會其實就是一個由多變化的、多層次的無數的人際關係組成的立體網絡結構。每個人都是這一網絡結構中的一個“結子”,同上下左右、四麵八方、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發生著關係。這些關係把孤立的個人連續起來,集合成各種各樣的群體,組織為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小到一個家庭,一個生產班組,大到一個城市,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是這樣集合、組成起來的。剛開始獨立處世的年輕人,一踏入社會,就被織進了“關係網”,成了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一個“網結”,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的“線”也就馬上“牽”了起來,使得你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四顧茫然,無所適從。由於對這些關係不熟悉,還不能自覺地把握它們,因而更加感到“社會複雜”,更加感到人際關係難以捉摸、難以處理,於是也就深感做人處世之“難”了。有許多事情都太出乎他們的意料:為什麼提出的正確建議得不到采納?為什麼指出別人的缺點反遭白眼?為什麼陳述自己獨特見解會被認為是太狂?為什麼辦事要走後門?為什麼任何事情都要論資排輩……這些都常常是年輕人在涉世之初百思不得其解的。其實,社會並不可怕,年輕人之所以有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艱難還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對於社會的複雜性也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他們原來具備的一些社會知識,一些有關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學問,多半還隻是些書本知識。而社會本身,實際生活本身,要比書本複雜得多。沒有豐富的閱曆,沒有練達的處世經驗,沒有機敏的應變能力,沒有能屈能伸、開合適度的豁達胸懷,那麼,社會的舞台盡管廣闊,你也難於活動自如,來去自由。所以,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首先麵臨的人生課題,就是要勇於主動地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關係,培養訓練自己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對個人來說,學會了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正確地待人處事,處理好各種人和事的關係,找到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態度和方法,就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盡可能地避免挫折,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夠加以克服,最終走向成功。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在社會上的“生活空間”越來越擴大;在社會的動態變化的多層次的立體網絡結構中,每一個“結子”的牽引力和輻射力都在增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係日益增加。人際關係的複雜化和人際交往的不斷增加,一方麵會給人帶來新的困惑和煩惱,但另一方麵,更多的是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樂趣和生活享受。人際關係和人際交往的擴大,是擴展“生活空間”的動因和基本條件,複雜多樣的人際關係,高頻率多形式的人際交往,能使人獲得廣闊的生活天地,能賦予生活以更加豐富絢麗的色彩,從而使生活的質量得到更大的提高。對於現代人來說,交往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不僅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生活能力,而且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複雜的社會麵前,在縱橫交錯、繁紛重疊的人際關係麵前,現代的青年大可不必叫“難”不迭,退避三舍,而應該滿懷信心地走向社交場,不斷主動地進入到與自己不同的人群中去,在廣泛的社會接觸中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培養自己的健全人格,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社會交往的作用社會交往具有多功能的作用。其中談得較多的是:它能溝通信息、提煉信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據統計,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圖書達70萬種,期刊15萬種,其他各種文獻資料400萬件,總的出版信息量約4千億萬字符。麵對浩如大海的大量信息,一個人即使一天24小時不休息,皓首窮經到80歲,也難以看完他所接觸的專業領域的文獻資料的千分之一。有人作過這樣的觀察統計:現在許多科技人員的專業信息,隻有20%—50%是通過文字材料得來的;有30%的信息,則來自文字以外的渠道,例如從朋友、同行的聚會、聚餐、聊天、討論中獲取。1984年,曾經榮獲諾貝爾獎的著名華裔美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在中國科技大學的一次講話中說,他所在的地方每周有三次和教授們共進午餐的機會,那個時候,教授們一邊吃一邊談工作,往往是一個主講,然後大家一起討論。通過交談討論,相互間交流了情況,獲得了信息。他和楊振寧合作研究,共同取得打破宇宙守恒定律的研究成果,就是在吃午飯時的交流中解決的。為此,李政道建議我國依照國外的“酒會”、“午餐會”等形式來加強學術交流。而李政道的合作者楊振寧本人在他的自述《讀書、研究四十年》裏也曾談到,他在普林斯頓等研究院同一群年輕學者經常聚會和辯論,這對他日後開展科研工作有重大影響。其實,利用聚會、聚餐的形式切磋學問,進行學術交流,在科技史和文化史上是不乏先例的。我國古代的許多大詩人、大作家,在酒宴間乘興賦詩,遊樂中推敲文章,就是很好的例證。曆代許多名篇佳作,都產生於文人聚會之時。“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古代的學者,早就深知閉目塞聽是學習的一大障礙。人類學的研究表明,交往是生命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生活的進化同交往形式的發展是相伴而行的。植物具有感應性的交往形式,如豆科草本植物含羞草被觸動時,葉柄下垂低落,葉片折合關閉。在動物界,小蜜蜂以飛舞向同類發出信息,可以用飛舞的不同形式表示花蜜的方向、距離以及多寡。有機界在最廣泛意義上的“交往”(最初實際隻有最低級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經曆了植物性、振奮、相對、信號、符號、語言等不同層次的遞升性的發展,生活活動最終在勞動交往和語言交往中導致了人類這個萬物之靈的誕生。由此可見,人類社會一開始就顯示了它對交往的依賴性。在社會生活中,信息的交流與溝通是人們相互聯係的重要形式。有人估計,人們除了8小時的睡眠以外,其餘的16個小時中約有10至11小時都在進行相互交流信息和信息溝通,包括聽、讀、說、寫等,以達到交流思想、互通情報的目的。在一個開放的社會,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信息不靈,比什麼都可怕。在深圳經濟特區,那些現代企業的經理們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而是打電話,摸清一夜之間的市場信息。現代人不能沒有信息,就像須臾不能沒有空氣一樣。而信息的獲得,就需要通過交往這個渠道,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間接的。交往不僅是溝通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信息的過濾器,或者叫做信息的加工廠。一個人向外界接收信息,不能良莠不分,一律當珍品貯存起來,而是要通過比較鑒別,進行選擇取舍、過濾加工。而要比較鑒別,僅靠一個人關在房子裏冥思苦想是不行的。“兩論相訂,是非乃見”,隻有在交談辯說中,其優與劣、長與短,真理與謬論,才能見出真麵目來。知識經過提煉,就會更加純正;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價值就會得到增生。交往不僅有助於增強人們的文化知識,還有助於豐富人們的閱曆和社會知識,有益於擴大眼界、增長見識。在交往中,隨著人情的練達,交往能力的提高,人的辦事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麵的才幹都會得到提高。從這種意義上說,人際交往,就是一座使人得到全麵發展的大學校,就是人們實現社會化的一條必由之路。對於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一個高明的外交家,不論進入何種陌生的環境,麵臨何種不常見的人際關係,都能迅速“見貌辨色”,對於此時此地、此情此境都能作出準確周密的估計,然後采取恰如其分的行動,處處做到言語得體,舉止適度,彬彬有禮,恰到好處。外交家的這套本領並非天生就具備,主要是在長期的職業活動中,在頻繁的社會交往活動中練就的。人們常說,要在遊泳中學會遊泳,同樣,也隻有在社會交往中才能獲得為人處世的高明本領。如果斷絕了一切社會交往,那麼,你就會喪失起碼的社會生活能力。交往的又一個功能是:使人們的感情需要得到滿足。同家人的交往能使你享受天倫之樂;同戀人產交往能使你品嚐到愛情的甘甜;孤獨的時候,交往會給你帶來安慰;憂愁的時候,交往會使你得到歡樂。心理學家的試驗研究表明,即使是無憂之人,如果把他一個人關在屋子裏,久了,他也會產生恐懼感。相反地,群體生活會使人感情上覺得充實、愉快,交往活動可以使人的苦悶憂愁得到合理的宣泄和排解,通過心理調適而達到心理平衡,從而保持身心的健康。就一個群體而言,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交往活動主要出於兩個方麵的需要,相應的,也就是具有兩個方麵的功能、作用。一是出於滿足雙方的交往需要和感情需要,這類交往的功能作用在於增強友好氣氛,增進彼此的感情;二是以提供信息、方向或指示為目標的,其功能作用在於幫助人們協調一致地完成共同的任務,實現共同的目標。當然,就社會這個大群體而言,交往的功能和作用也大體與之相似,隻是其交往的社會性功能的表現形式要更加廣泛一些。首先,社會交往是形成各種社會關係的粘合劑。社會交往是聯係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的紐帶,正是通過它,才形成複雜的社會關係,形成人類社會多層次的立體網絡係統。其次,社會交往是文化發展的催化劑。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發展,離不開國際之間、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曆史證明,交往的擴大,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一個民族如果長期處於對外隔絕的封閉狀態,它就不可能進入世界先進民族的行列。橫向的交往是如此,縱向的交往亦是如此。人類文化要發展,就需要世世代代的不斷積累、繼承,從而也就離不開代際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如果這種交往能形成一種最佳結構,將會更有益於文化的發展。第三,社會交往是推動國家建設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杠杆。對於我國來說,為了加快現代化建設,我們必須打破閉門鎖國的局麵,對外實行開放政策,同世界各國建立多方麵的、廣泛的交往聯係,引進國外的資金設備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拿來”一切對我有用的東西。在國內,在經濟生活和其他各個領域中,也需要加強信息溝通和交往聯係,打破小農經濟模式的、手工生產方式的封閉係統,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使經濟生活和整個社會生活充滿蓬勃的生機和青春的活力。第四,社會交往是協調人們的行為,保持社會生活平衡、控製社會生活的節奏和秩序的調節器。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通過人際交往傳遞社會信息,並且遵從社會公約和行為規範,循章辦事,避免相互間的幹擾和矛盾衝突,促使人們的行為保持相互間的協調一致,從而使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得到維持,全社會的共同目標得以實現。如果溝通阻塞,社會成員之間發生隔閡、誤會、矛盾和糾紛,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環境的團體氣氛,其結果,必然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交往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麵的。交往的擴大,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參照指標。對於現代人來說,交往愈來愈成為他們的迫切需要。因為,社會交往,在現代社會,愈來愈成為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