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入世(1 / 3)

好一句“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半晚時分斜陽西下,火紅的餘暉照映在山間小道和青山下的湖水中,就好似平靜中的激情、寂籟中的點綴。

一眼山間不知名的泉水緩緩流淌,靜靜地不發出一點兒聲響,好像十分擔心打擾這份來之不易的寧靜。長年累月的衝刷,泉水已經彙成了小溪。順著山道流向湖中,遠處望去猶如枯樹、老藤錯綜複雜――九轉十八彎理不清頭緒。唯一知道的就是源頭在山泉的泉眼出,終點就在山下湖邊。

這份難得的“夕陽山水”畫麵是那麼讓人心曠神怡,可能是美好的東西都是短暫的。

泉眼不遠處有一方大石,山間霧氣漸起,嫋嫋煙霧被陣陣微風弄得扭腰擺臀,與青鬆招手、點頭;好似朋友、鄰裏間平常打招呼一般。

一名青衣、布鞋打扮好似道士盤膝於大石上,觀其麵向頂多十七八歲的樣子。他閉目打坐,言語不發一聲,吐納呼吸平緩微不可查。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青山綠水,此人間仙境必有世外高人隱世於其中;反之,十萬高人必擇其佳境為棲息之地。

此山名叫棲霞,位於東北三省交彙處。

棲霞又地屬於寧省李縣,距縣城50餘裏。

雖說地彙三省,但交通不便經濟始終上不去。與其他各地的差距越拉越大,到頭來周圍的縣市都富起來了反而李縣越變越窮。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執政一方的縣太爺造成的:

············

開始的時候,搞得是平均――幹活還是一份工錢,不幹活招領一份工錢。但鬥轉星移,隨著改革開放,這樣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變成了能者多勞多得,不勞者餓死完事。前麵的一兩任縣老爺響應號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精神上值得鼓勵學習但思想上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雖然他們沒有被時代所淘汰,但是李縣的經濟卻沒有實質性改變。或許唯一改變的是自太祖建國以來李縣從此吃上了國家的救濟糧。雄心勃勃的縣太爺本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來,最終垂頭喪氣地念叨“生不逢時,壯誌未酬”而去。

有了前麵的真實教材,以後到任的縣太爺就真的是“縣太爺”――按時到衙門點卯,國家發救濟糧的時候收拾發七。這樣“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到手了,若是千裏當官隻為財,下半生已經是衣食無憂。

偶爾遇到一個不吃食的鳥,結果無為乎兩種:不吃也得吃,吃了你好我好大家好;死了都不吃,那你就去死好了。

外間旅人到李縣,猶如仿佛身處民國初年――周圍的建築都是民國時期的,它們有著深深的時間烙印。

·············

此時正是初春三月,傍晚時分寒氣襲來,涼意希希。雖然此處地處苦寒,但是依然掩飾不住春天的盎然生機。

安然祥和的山間,異象突變,往年的落葉在半空淅淅颯颯聲打破了棲霞山的寧靜。原來道士裝扮的青年神遊物外,以意禦神控製這些枯葉在漫空中翩翩起舞。好似蝴蝶般在空中飄啊飄,突然間像斷了線的風箏埋頭向地麵栽倒。

“哎···還是不能隨心所欲。老爺子說練到大乘之時可以‘無形無相,意之所及,物之所至’的至高境界。老爺子別是在山腳下行騙的伎倆用在我的身上吧?”小道士嘀嘀咕咕道。

苦思冥想一會兒,毫無頭緒。

小道士從大石上站立起來,腳下輕輕一點就向不遠處的茅屋飄去。

“小兔崽子,叫你不要顯露武功。你還是要到處顯擺。氣死老頭子我了!”還沒有到茅屋的門口,屋裏就傳來了一陣咆哮。

“是哪個小兔崽子惹您老人家生氣了?告訴您乖孫兒我,我去幫您老出出氣。”小道士嘻嘻哈哈的問道。

“就是你這小兔崽子,一天到晚沒個正形。”打開房門走出來一個六十歲模樣的老道士,一副仙家道骨的範兒。

別看老道士模樣,實際上已經是百歲開外的人了。但外人看來卻實實在在的就六十歲頂天了,真可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