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把漢江變成內河(22)(1 / 1)

南北兩方援軍最遲必於二十日前趕到襄陽,中正負責督促,勿念。至電中(指康澤致蔣介石電報)所述匪部裝備與戰況,以餘判斷,認為危險期已將過去。匪逼至襄樊外圍各據點,激戰惡鬥已達數晝夜。匪部攻勢之損失,將比我軍傷亡更大。而且對方作戰皆無後方,彈藥之接濟,照屢次戰役之經驗,匪部彈藥決不能持久三日至五日時間。尤其各種炮彈之補充更為缺乏。在過去數日之激戰,其槍炮攻勢雖甚凶猛,但其炮彈必因爭奪外圍山地消耗殆盡。何況山炮之威力並不能轟破我堅固城牆耶!故此次如我決心退守城內,集中全力防禦匪部來攻之辦法,則必能擊退匪部,確保安全;有時且可乘機轉為攻勢,殲滅疲乏之殘匪;況且有我空軍晝夜來助戰,非匪之可能及也……隻要信賴餘言,堅忍鎮定,匪雖凶橫,其如何乎!

白崇禧堅決反對棄山守城,認為有違“居高臨下、恃於形勢”的軍事原則。他嚴令康澤立即奪回丟失的真武山,恢複城南山頭的防禦陣地。但是,康澤是蔣介石的親信,是蔣介石專門派來坐鎮襄陽的,他沒有理會白崇禧的命令,於十四日中午將外圍虎頭山、羊牯山的守備部隊全部撤進了城內。

導致襄陽城防最後瓦解的致命決策生效了。

戰後,白崇禧司令部的戰役總結將矛頭直指蔣介石:“襄陽城西南各高地能瞰製全城,羊牯山離我城西南角僅四百公尺,輕重機槍及火炮可以縱射西南城垣,瞰製南麵城垣,誠為陣地之鎖匙部。自放棄西南各高地之次日晚,匪即突破城防工事。守山地幾十日匪攻不下;退守城內一日即被攻陷,足證放棄西南高地之失策。”

但是,襄陽終究是白崇禧的地盤,一旦失守會對他的後方構成威脅,因此他還是決定派兵增援。就白崇禧的兵力部署而言,駐守南陽的王淩雲兵團距離襄陽最近,所轄整編第九、第十五師也有戰鬥力,但是白崇禧顧慮劉伯承圍點打援的慣用戰術,擔心劉伯承的主力正在某個地方等待王淩雲出動呢,於是不敢從南陽出援。唯一可以出動的是駐守信陽整編第七師和駐守確山的整編二十師。這兩個師如果出動,從信陽向西北走沁陽,再折向西南走唐河、新野,五天即可到襄陽,但是這條路線要經過共產黨解放區,且中途還有唐河和白河阻隔--敵前渡河乃兵家之忌,白崇禧認為十分危險。於是,他選擇了一條怪異的增援路線:由河南的駐馬店、確山和信陽乘火車到湖北的孝感,然後從孝感一路向北,步行經應城、京山、鍾祥,過蠻河,由宜城到達襄陽。--這條路線乘車至少兩天,步行至少七天,即使銜接迅速,行軍急促,到達襄陽也需十天。白崇禧對這個決策的解釋是:遠敵渡河出乎共軍預料,且增援部隊沿途隻過他的控製區,定會十分安全。其實,白崇禧的真正意圖是:一旦襄陽失守,增援的部隊可以控製宜昌一線,以防共產黨軍隊南渡長江。--襄陽是白崇禧的地盤,守軍長官卻是蔣介石的人,想守地盤又不願意救人,白崇禧在這種矛盾中很難下定必救襄陽的決心,也許這才是導致他的增援路線怪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