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聰沉浮
序曲
“別忘了杜甫那句詩:'家書抵萬金'!”(傅雷致傅聰。1954年7月4日晨)
一本藍皮書在中國暢銷,在青年中不脛而走。
第一次印刷,第二次印刷,第三次印刷……當它剛在書架上露麵,便一售而空。
這本書沒有驚險曲折的情節,沒有離奇古怪的描寫,沒有聳人聽聞的宮廷秘事,沒有“領導新潮流”的種種筆法。然而,人們對它卻愛不釋手。
這是一本家書集--選錄了一個父親寫給兒子的100多封信。
父親,前額寬廣而兩頰瘦削,臉看上去像一個正方形下麵裝了一個正三角形;個子瘦長,一副文弱書生的樣子。他的神情總是嚴峻的。一對眼睛,常常堅定地注視著正前方。生活道路的坎坷,對世事的憂慮和對兒子的思念,使他過早地增添了白發,過多地在臉上刻下了深溝淺槽。
他,傅雷,中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他的像磚頭一樣厚的譯著,足足可以放滿一排書架。他譯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鴻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讀者的心。
兒子,小時候又細又高,臉色白皙,像根綠豆芽。如今,人到中年,風度瀟灑,一表人材,眼睛裏射出跟他父親一樣堅定、充滿自信的目光。他的命運像他的父親那樣坎坷,但是他比父親更開朗。
他,傅聰,當代世界一流的鋼琴家,蜚聲樂壇,飲譽中外。他的十個手指在黑白鍵上飛舞,在中國,在英國,在波蘭,在南斯拉夫,在美國,在日本,在澳大利亞,在南美洲……那優美的鏗鏘之聲,曾征服各種膚色的觀眾,被人們讚譽為“鋼琴詩人”。
兒子遠走異國他鄉,“家書抵萬金”。鴻雁往返,信函交馳,家書溝通了父子之心,傾訴著父子之情。
傅雷的家書談藝術的見解,談做人的道德。著名作家樓適夷對《傅雷家書》作出非常貼切的評價:“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親,每一個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那樣嚴格、那樣細致、那樣富有原則性、傾注了那麼多心血教育子女,卻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見的父親。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他的數百萬言譯著盡管已成了中國譯界備受推崇的範文,但譯文的最高水準也隻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講述的隻是外國作家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而《傅雷家書》卻百分之百地體現了傅雷的思想。尤其是本來並不準備出版用的,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又一封家信,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他無拘無束,心裏怎麼想的,筆下就怎麼寫,用不著擔心“審查”,也用不著擔心“批判”。它是傅雷思想的真實流露,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是一顆純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