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在十字路口徘徊的電影表演(1 / 2)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當人類的生產勞動開始之時,伴生了一些屬於文明範疇的“副產品”——音樂、舞蹈、文學、繪畫、雕塑、戲劇……隨著人類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和生產勞動的巨大進步,文明的“副產品”也不斷發展、嬗變,愈發豐富多彩,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副產品”在人類生活內容中的意義越來越大,甚至於超越了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

表演藝術即為人類的文明形態之一。

表演藝術源遠流長。關於表演藝術的起源,有著若幹不同的假說,如求偶說,祭祀說,生產說,狩獵說,以及若幹假說的綜合。很難考證出表演藝術誕生的具體時間、事件、主人公,可以確定的是:一、人類表演藝術的產生和生產勞動密切相關,脫胎於生產勞動,逐漸產生獨立性和分離性,但始終保持著和生產勞動的關聯性和互動性。二、人類的表演藝術,是在漫長的歲月裏於世界各地不同的族群中生發、演進的,其原始形態既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又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三、人類的表演藝術,在不同的族群、民族、國家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的交流性質,在某一種強勢的文明/表演形態廣泛傳播、改造其他文明/表演形態的同時,為數眾多的新的異質形態產生,邊緣與主流的競爭十分激烈。

電影是表演藝術最新的平台。在此,我們可以把電視和網絡視為電影的某種意義上的延伸,因為它們的出現都基於“物質圖像複原”的原理,隻是介質和終端存在差異。隨著社會生活形態的變化,這些差異正在縮小。自1895年電影發明以來,表演藝術一直和電影共同前進著。有電影,有觀映/觀演關係,就有表演藝術存在——雖然表演的形態千差萬別,有些時候甚至不由人來完成。

電影表演存在著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狹義的電影表演,是指由演員完成、以演員為創作者、創作工具和創作成果的創作方法和創作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有許多相似之處。廣義的電影表演,是指由所有創作人員——演員、導演、攝影、美術、燈光等等——共同進行的建立在“物質圖像複原”基礎上的表現“人”的過程,在電影院中完成對觀眾的傳播,並且由觀眾完成“完形”。在廣義的電影表演中,包括各個創作部門分工合作的對人物的表現/創作,觀眾對於創作者的反饋影響,以及存在於電影外圍的諸多次生藝術/非藝術形態。

從電影出現之日起,擺脫電影表演的論調一直存在著。在許多年代,電影表演成為諸多創作者和評論者口誅筆伐的對象。表演藝術經常遭受的責難,主要包括“虛假”、“做作”、“人為”、“俗套”、“過火”,這些隻是表象。從根本上看,對於電影這一門光與影的藝術,“攝影影像的本體論”的前提似乎就是要擺脫人的“表演”。這一種具有排他性論調的原則是“非此即彼”——如果電影的本體屬於光與影,就必須與表演藝術劃清界限。不幸的是,許多次的電影藝術創新和革命,都高舉打倒電影表演的大旗,雖然最終都沒能徹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