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附錄一 波斯與伊朗曆史大事記年表(3 / 3)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聚會,發表了著名的聯合反擊德日法西斯的《德黑蘭宣言》,德黑蘭從此聞名世界

1951年摩薩台博士出任首相,要求推行工業國有化

1951年國王巴列維逃離德黑蘭,任命邵黑迪將軍出任首相

195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反對摩薩台的政變(8月19日)摩薩台被捕

1951年伊朗加入巴格達爾約組織

1959年伊朗和美國簽訂防禦協定

1963年(6月5日)阿亞圖拉·霍梅尼領導全國宗教人士和民眾,抗議巴列維倡導的“白色革命”

1967年10月26日,舉行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和法拉赫王後的加冕典禮

1968年伊朗與伊拉克的關係由於阿爾溫德河(夏吐·阿拉伯河)的爭端而再度緊張

1971年伊朗君主政權建立2500周年慶典

★當代伊朗伊斯蘭教時代(1979年至今)

1963~1979年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因抨擊巴列維國王被放逐,先後流亡土耳其、伊拉克和法國,繼續引導國內反國王鬥爭

1978~1979年席卷伊朗全國的伊斯蘭教革命新浪潮迫使國王於1979年1月中旬離開伊朗,巴列維王朝潰亡,伊斯蘭革命在伊朗取得最終勝利;同年2月10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法國巴黎回到德黑蘭接管政權,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

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爆發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

1980年選舉巴尼薩德爾為第一任總統;同年4月伊朗宣布與美國斷交;伊拉克進攻伊朗西部和西南部

1980年伊朗最高宗教領袖解除巴尼薩德爾的總統職務;6月28日在伊斯蘭共和國黨的總部發生的爆炸事件中,有70多名政治家被炸身亡,其中包括阿亞圖拉·貝赫西梯博士;是年,穆罕默德·阿裏·拉賈伊於7月24日當選總統;不久,拉賈伊和總理巴霍納爾於8月30日在總理府發生的一次巨大爆炸中身亡;霍賈特·伊斯蘭·賽義德·阿裏·哈梅內伊當選第三任總統(10月20日)

1981年伊朗在“聖城戰役”中從伊拉克手中收複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

1985年哈姆內伊在連選中再任總統

1986年伊朗在伊拉克境內巴士拉以東展開規模最大和曆史最久的攻勢;同年7月,美國軍艦在波斯灣上空擊落一架伊朗客機,機上290人全部遇難。

1987年伊拉克接受聯合國第598號決議,伊朗宣布最終停火(7月)

1988年以穆薩維·霍梅尼著稱的大阿亞圖拉·賽義德·魯霍勞·穆斯塔法維去世,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領袖和創建者於6月3日歸真;阿亞圖拉·哈梅內伊被選為國家最高領袖;霍賈特·伊斯蘭·拉夫桑賈尼當選伊朗總統

1989年英國籍印度人薩曼·拉什迪著小說《撒旦詩篇》誣蔑伊斯蘭,伊瑪目霍梅尼以伊斯蘭的名義,下令處死拉什迪;是年,中國第一批自費留學生赴伊朗馬是哈的阿裏·禮達宗教學院留學

1993年霍賈特·伊斯蘭·拉夫桑賈尼被連選再任總統

1997年賽義德·穆罕默德·哈塔米於5月23日當選,出任第七屆總統

2001年6月8日伊朗第八屆總統選舉,哈塔米被連選再任總統

2003年2月9日伊朗總統哈塔米在電視講話中首次向媒體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擬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係統,由此引起國際社會一片嘩然

2005年6月25日內賈德當選伊朗第九屆新總統

2005年9月17日內賈德在參加第60屆聯合國大會發言時,重申了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一貫立場。致使2006年3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一致通過主席聲明,呼籲伊朗履行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2月通過的決議,30天內停止所有與鈾濃縮有關的活動;同年5月2日,美國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在新聞發布會上敦促聯合國安理會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對伊朗采取行動,以迫使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

2007年3月24日由於伊朗不買任何國家賬的做法,最終導致聯合國安理會就伊核問題通過新決議(即第1747號決議),新決議加大了對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相關領域的製裁,敦促伊朗立即執行此前的第1737號決議;禁止伊朗出口武器,並呼籲國際社會對伊朗進口重型武器保持警惕和克製;繼續對涉及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的個人及實體實施資產凍結,並擴大了製裁對象的範圍;呼籲各國與國際金融機構不再承諾向伊朗政府提供贈款、財政援助和優惠貸款

2008年3月伊朗依然拒絕停止核活動,仍重申擁有鈾濃縮活動是《核不擴散條約》賦予的;就此3月3日安理會通過第三份製裁伊朗決議(即第1803號決議),進一步擴大對伊朗的製裁範圍;當日,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有14個國家投票讚成安理會第1803號決議,該決議由英國、法國和德國起草,要求在今後15個月內對伊朗實施第三輪經濟和貿易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