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的中國人當中,還有一部分人整天生活在伊朗人的圈子裏,這部分人主要是在伊工作的華人華僑以及一些與伊朗人通婚的中國人。
有一位是已經嫁給了伊朗人的黃薇女士,目前在德黑蘭開了兩家店鋪,主要銷售中國的服裝產品。在談到當前局勢的時候,她覺得身邊的伊朗人還是照常生活,氣氛比較平靜,大部分人不相信會爆發戰爭,他們最關心的還是物價上漲、工作難找等經濟和生活問題。
伊朗與中國相似的節日
節慶是一種十分複雜和重要的社會現象,一個民族的節慶活動不但清楚地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曆史背景,而且充分地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社會心態和文化取向。從民俗學的觀點來看,節慶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①借以表達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或對宗教的虔誠;②借以表達歡樂心情(如新年等);③兩者兼而有之(如感恩節)。
在節慶中,人們通過各種方式,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顯示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在節慶中,人們祈求繁榮、幸福,表現對某種生活方式的執著追求;在節慶中,所有的社會成員在歡愉、和諧的氣氛中同樂共慶,每個人都參與集體的活動,並認同於這一集體,從而使社會凝聚力得到加強。筆者在這裏所要說的並非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而是流傳在兩國人民中間的古老傳統節日——伊朗同我國部分地區頗有不少相似之處。
我國臘月二十三,北方民間稱為“小年”,農民要送灶神上天休假述職,要求這位辛苦一年的尊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一天是伊朗曆的11月10日,叫做薩台節。農民說從這一天開始,土地開始蘇醒,他們在房頂上(都是平頂)、村前村後點起火堆,把燃著的樹枝接二連三地拋向天空,或用繩子拴著幹草,點燃後抓住繩子的另一端邊舞邊跑,和我國農村“燒田財”相仿。伊朗“跳火節”如何形成,尋根求源,眾說不一。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它源於伊朗原始宗教拜火教及其教徒對火的崇拜。節日裏,伊朗各地還進行其他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從側麵展示了伊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
我國春分節,伊朗人過新年。我們新年前要撣煙塵,亦即“掃灰”,伊朗人把新年前的大掃除叫做“抖摟房子”,更徹底。地毯要洗,銅器要擦,男女老少都要在澡堂裏泡個透。他們說,除夕之夜,護家神要換班,舊神離開之前要在屋裏作無孔不入的檢查,發現哪個角落裏有灰塵,或是有人沒有洗澡,交班時要告訴新神,否則來年將有不利於這家的事發生。
過年的規矩也和我國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年三十必須趕回家中吃團圓飯,否則這人來年一年都要飄泊在外。家家添置新家具、新衣服難以作到,但起碼要給孩子買雙新襪子。伊朗這些年物價飛漲,不少農村家庭無力為孩子買新衣,據說有的農村孩子因此新年裏誰家也不去,也不出門和小朋友玩。
中國農村年三十晚上講究吃魚。謂“年年有魚(餘)”。伊朗人也興這個儀式:餐桌上除了必需品外,還要放一條煮好的魚留到新年,相信這樣來年就什麼都不缺了。伊朗人也有“守歲”的規矩。為了提起孩子們的精神,在鏡子上沿放一個熟雞蛋,或在盆裏放水,水裏放一片樹葉,說是迎新年的一刻,地會微微震動,雞蛋會掉下來,樹葉會晃動。他們相信,地是牛挑在角上的,牛站在大魚背上,大魚在汪洋大海中,迎新年的時候,牛要把地從一隻角換到另一隻角上去,因此地會震動。我們民間的說法是大海之中有條鼇魚,鼇魚背上馱著地,說法大同小異。新年之際,大人要給孩子錢,有錢的給金幣銀幣,一般給普通硬幣。現在也有給紙幣的,隻是沒有壓歲錢這個名目,叫做“依地”,可以譯作“節日賞錢”。我國農村的說法,年初一不能掃地,說是會把財氣掃掉,他們是年三十晚上不能掃地,說是掃了地來年家裏多螞蟻。我國有些地方年初一吃麵條長梗菜,他們是年三十晚上必須吃一小碗麵條湯,以求新年事事順心、事業有成。
唐玄奘西天取經路過伊朗東部,回來後著書立說,波斯人冬天要點兩堆火,跳過去以避邪,又說波斯人在夏天過新年。筆者查閱伊朗史書,發現伊朗人在2000多年前就在春分這一天過新年。玄奘所見,當是薩薩尼王朝時候的情況。至於伊朗的“跳火”,現在是在一年中最後一個星期三的黃昏,叫“蘇利之夜”,家家在門口點三堆或七堆火,一般是曬幹的木柴。老老少少從火堆上跳過去,像跨欄一樣,口中念念有詞:“黃的歸你,紅的歸我”,祈求健康、興旺。
農村跳火堆場麵壯觀熱烈。原野、地間、鄉村小路、農家院內,一堆堆篝火在夜色下閃動,篝火旁村民們圍成一圈,火光映紅了男女老少的臉頰,伴著樂曲旋律,人們從太陽落山一直跳到下半夜。
伊朗城裏人也保留了這一民族傳統風俗,但是由於居住環境的限製及都市文化的影響,跳火堆不像在農村那樣具有廣泛性。筆者在德黑蘭期間,連續幾年在住所周圍目睹了城裏人跳火堆的場景,雖然不及鄉下“正宗”,但是仍然饒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