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們所闡述的“市場經濟”與傳統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含義類似,但“計劃經濟”卻不是平常所說的“計劃經濟”。此處的“計劃經濟”和政府完全無關,而指的是“有計劃的、精致化的管理”。
舉例來說,市場有1000萬雙涼鞋的需求規模,於是各品牌商都紛紛投入涼鞋的生產,結果市場供應達到了1500萬雙。因為供大於求,品牌商各顯身手推銷自家的鞋款,從而獲取自身的利潤,這一過程中的自主性、開放性和競爭性,即是品牌商在市場經濟形勢下所必備的條件。
而“計劃經濟”則是“有計劃性”的經濟效應。市場上有1000萬雙的涼鞋需求,達芙妮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區域配送、門店銷售、後端管理、退貨等全部過程中,都要努力將成本控製在最低,同時不僅產品要符合市場需求,整個供應鏈的環節更是要做到整合、快速、簡化的精致標準化。
“計劃經濟”能做到設計每雙鞋都將成本控製在最低(計算出來的最低)的水平,並且知道這些鞋款瞄準的是中國哪些區域的消費者,這個區域需要多少數量,扣除生產成本、配送成本後,一雙鞋的毛利大概是多少。那麼對應上麵例子中的問題,品牌商就知道應該生產多少雙鞋,同時很精準地知道這批涼鞋可以獲利多少。
再舉個例子,每年中秋節有50億元人民幣的月餅市場,市場經濟中的每家企業無不鉚足勁兒,紛紛推出自己的中秋月餅。缺乏計劃的做法是,企業自行設計,根據前一年銷售的狀況生產,然後在中秋節一個月前開始鋪貨配送。到時候每家西點店、麵包店、餐飲店的架上都有月餅,雖然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也將月餅的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其做法卻不符合“計劃經濟”原則。
按照真正的“計劃經濟”,企業應該設計好月餅包裝和食材種類,提前3個月即開始進行預購活動,從而統計實際月餅的訂購狀況,計劃好市場所需的數量,再安排生產,然後再根據前幾年的銷售情況,向門市配送一定數量的月餅。“計劃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計劃”兩個字。上述的案例乍看之下也有“計劃”,但顯然計劃得不夠精致。
達芙妮集團董事局主席陳英傑認為,後渠道時代成敗的關鍵在於,業者不僅能做到“市場經濟”,更要做到“計劃經濟”(精致化管理)。如果隻懂市場經濟,初期可能賺得到錢,但幾年後當競爭者奮起直追時,如果光會業務銷售和營銷,卻缺乏完整的產品規劃和開發計劃,那麼是賺不了錢的。
就像市場需要1000萬雙鞋,A企業生產800萬雙,賣出500萬雙;B企業生產500萬雙,賣出400萬雙。表麵上看來,A企業多賣出100萬雙,是贏家。如果一雙賺10元,則A企業賺5000萬元。但是A企業多生產300萬雙庫存,每雙成本10元,則必須抵消呆賬3000萬元,本來賬麵上賺5000萬元,結果反而變成隻賺2000萬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將“庫存”視為洪水猛獸,因為一旦成為庫存,代表它可能就會變成呆賬,甚至是負資產(因為有倉儲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