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2章 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可持續發展(1 / 2)

為什麼有的人雖然名牌大學畢業,卻處處感受到危機?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出類拔萃,長大以後卻平平庸庸,甚至淪為罪犯?

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社熱線值班,接到一位母親的電話。她說:“我女兒剛剛四歲半,本來很喜歡上幼兒園,但最近一段日子以來,女兒總是哭鬧著不肯去幼兒園。問是什麼原因,女兒也不說。後來,我和幼兒園的老師談話才發現,原來最近幼兒園組織孩子們學起了英語,女兒生性活潑,老師剛教完她就會了,一會了她就不認真聽了,不是鑽到桌子底下,就是東張西望,每當老師提問的時候,女兒也不願意回答。”

由於父母們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讓孩子做了那麼多在大家看來不平凡的事情。也恰恰是由於孩子做了許多超越其年齡的事情,才使她看起來那麼不平凡。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這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孩子小小年紀就看起來那麼出色。但這樣做是否正確呢?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呢?是否值得呢?當孩子答非所問的時候,父母們是否會感到,原來對孩子的一切過度開發都太不值得了,這樣做對孩子太殘酷了。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為什麼同樣是一個學校、一個班級畢業的學生,長大後卻分化很明顯?為什麼有的人雖然名牌大學畢業,卻處處感受到危機?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出類拔萃,長大以後卻平平庸庸,甚至淪為罪犯?為此,在接受采訪時,《中國青年報》“青春熱線”負責人陸小婭女士深有感觸地說:

在谘詢中我發現,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他們當初都是老師眼裏的好孩子。但是,當他們上了大學或者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卻出現了種種心理問題。有的人突然沒有了奮鬥目標,有的人對學習厭惡了,不想再學了,也有的人缺乏社會適應能力,要麼自卑,要麼狂妄自大,甚至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前一段時間,我在鄭州講課的時候,一位女孩子向我谘詢。她說,自己剛剛考上了大學,但她突然發現自己特別不想學習,問我該怎麼辦。其實,這樣的孩子就很難做到持續發展。

這幾年來,大家都在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就想,人是否也存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可持續的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人是否也需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一定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就提出了人的可持續發展這樣一個概念。

可見,保護孩子的成長資源,讓孩子可持續發展是很有必要的。人的可持續發展包括哪些資源呢?

對此,陸小婭女士的分析入木三分。她說:

我覺得一個人的可持續資源至少應包括下麵幾個方麵:健康的身體、求知欲、自主性、自尊和自信、人際交往的能力。首先,健康的身體是一個人保持可持續發展狀態的最根本資源。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沒有健康的體魄,就難以談發展。身體健康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的資本。求知欲也是很重要的。學習本來是很有美感和快感的。當你解出了一道題目的時候,你應該感覺到很快樂;當你讀著古詩詞或者看著化學公式的時候,你該感受到其中的美。但現在,孩子們已經感受不到學習快樂在哪裏,美在哪裏,隻剩下了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