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與其教育孩子的水平不完全是一回事。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安徽省某重點中學一位成績優秀的學生、班幹部,在春節之後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竟然離家出走了。她的家庭條件很好,父母都是機關幹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都是該市的離休幹部。當記者問這位好學生為什麼離家出走時,孩子的爸爸趕緊檢討說:“都是我們不好,老讓孩子學習,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可他們的孩子卻搖頭說不對。孩子說,她離家出走,隻是想自己好好地活一回,因為父母對她的管束實在太多了。她還說,班裏和她有同樣想法的學生還有許多。孩子的話,令父母目瞪口呆。
可見,有些父母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在生活中,常常發生一些成年人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也不了解成年人的可笑的事情:
朱德曾長期擔任紅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當一位老師舉起一張朱德的照片問孩子:“總司令在井岡山時不吃豬肉是為了什麼?”
許多孩子說:“減肥。”
在《高玉寶》一書中,作者寫下了地主為讓雇工們早起幹活而學雞叫的故事。當一位老師給孩子講半夜雞叫的故事時,孩子問老師:“地主為什麼學雞叫?”老師說:“為了讓長工早點起來幹活。”孩子們不解地說:“那為什麼不看表?”老師說:“這個地主特別剝削長工,不舍得買表。”孩子們又說:“長工為什麼不看自己的表?”孩子的話,同樣令老師大跌眼鏡。
當然,說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許父母會覺得很委屈:難道我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嗎?孩子是我生的,我對孩子付出了全身心的愛,孩子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我都了如指掌。甚至有的父母會說:孩子是我一手養大的,連他身上哪裏有疤我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的確,可以百分之百地相信,父母是愛孩子的。誰都清楚地知道,父母們的文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這些都是幫助父母們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條件。但是,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也使人遺憾地發現,父母的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與其教育孩子的水平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父母雖然充滿愛心,並且學曆很高,也有的父母雖然職位很高,在單位裏呼風喚雨,但在教育孩子時卻常常是一籌莫展,甚至一敗塗地。
有許多父母為孩子費盡了心血,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給他們吃一切可以買到的營養品,給他們穿最好的名牌衣服,然而卻談不上真正了解孩子。
父母不了解孩子,主要因為雙方存在一定的差距。首要差距是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不同。兒童的感覺、知覺、思維等尚未發展成熟,他們對外界的感覺和成年人是不同的。比如,父母帶孩子到商場裏去,大人覺得商場很熱鬧,很好玩,而有些孩子卻覺得沒意思透了,因為他們看不到琳琅滿目的商品,隻能看到大人不斷移動的腿。而當父母和孩子去動物園時,孩子玩得津津有味,父母卻不覺得動物有什麼可看的。另外,兩代人在生活經曆、文化背景及價值觀、家庭地位等方麵也存在很大的反差。在生活經曆方麵,有的父母趕上了“文革”和“上山下鄉”,還有的父母正在經曆著下崗;在時代背景方麵,今天的孩子們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而父母們卻絕大多數成長在計劃經濟時代,不同的生活經曆和時代背景使父母和子女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彼此看問題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另外,父母們大多生活在一個多子女時代,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絕不像當代獨生子女這樣處於家庭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