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發育的誤區
(一)孩子頭大就聰明嗎
頭顱的大小,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但這個差異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聰明或愚笨。據說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家屠格涅夫的大腦重達2102克,而小說家法朗士大腦僅重1017克,幾乎相差一倍多,但您能說他們哪個聰明哪個愚笨嗎?
如果頭特別大,可能還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如佝僂病患兒頭顱不但大而方,且顱骨軟;腦積水和巨腦症的患兒,頭圍比正常小孩大,腦重量也多,患兒從小動作發育遲緩,智力低下,有時還伴有抽搐等。
另外,影響孩子的智力因素很多,如果母親在懷孕時濫用藥物、患過風疹以及營養不均衡等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後天智力。還有,孩子後天的教養是否得當,孩子是否勤奮等,都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才”。
(二)剖宮產的小孩聰明嗎
現實生活中,一些年輕父母自作聰明,憑主觀想象對待孩子的智力發育,結果耽誤了大事,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許多人認為,剖宮產的小孩比陰道分娩所生的孩子更聰明。理由是手術產的小孩不受擠壓,不會有腦部缺血、損傷等情況的發生。其實,正常分娩時,雖然胎兒頭部會受到擠壓而變形,但一兩天後即可恢複正常。胎兒受壓的同時,也是對腦部血管循環加強刺激,為腦部的呼吸中樞提供更多的物質基礎,出生後容易激發呼吸而呱呱啼哭。此外,胎頭經過子宮收縮與骨盆底的阻力,可將積存的胎兒肺內以及鼻、口中的羊水和黏液擠出,有利於防止吸入性肺炎的發生。這些都是剖宮產所不及的。
資料也證實;剖宮產與自然分娩的孩子在智力上並無差異。認為剖宮產的孩子聰明之說是不科學的。選擇哪種分娩方式,應該本著母子都健康的原則,由醫生根據產前檢查結果而定。
(三)超前教育“弊”大還是“利”大
當今許多年輕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當作教育孩子,提高孩子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並為此投入了許多精力和財力。有的家長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為孩子選擇了學神算,於是剛滿2歲時就教孩子學寫字,3歲要學算數,4歲學英語,這一現象在城市家庭已相當普遍。
應該說當今父母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優越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是這種“超前教育”孩子能夠接受嗎?作為父母的你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感受?是否了解兒童智力發展正常的趨勢呢?
其實,“超前教育”帶來的過大心理壓力給孩子造成了一種逆反心理,導致孩子厭學。在這些孩子心裏,學習已經讓他們感到沒意思了,天天都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東西,簡直是太可怕了。
神經內科專家介紹,家長們挖空心思為孩子選擇各種各樣的班,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多學一點知識,殊不知單調的學習往往適得其反,加之一些學習班並非正規班,出現了一些與正規教育不合拍的東西,造成了孩子的思維紊亂。諸如有的孩子坐姿不正確,有的孩子寫字就像畫畫一樣,在一個格子裏擠著寫好幾個字,有的學了神算的孩子一做起算術來,更是錯誤百出,這都是錯誤的思維和習慣導致了孩子的正常思維發生紊亂。
“孩子天性就愛玩,關鍵是培養孩子的天性。”有關神經內科專家認為,幼兒不是不需要學習,最主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比如學幾何圖形,可以啟發他們,吃過的西瓜是什麼形狀,熱帶魚是什麼形狀,讓孩子對幾何圖形有一個感性認識。孩子神經最興奮的時候,才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時間。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具備優良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務。而學習有限的幾個字、幾道題、幾個單詞,不但不能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還很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樣會得不償失。
(四)智力不是認字背詩
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生活中隨時隨地對孩子傳授知識,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千萬不要認為你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多認了幾個字,多背了幾首唐詩,就是比別人聰明了,因為知識和智力並不是一個概念。智力可以說是具有應對各種問題的行為能力。它包括五個方麵,即: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創造能力、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
1.誤區—孩子學知識等於開發孩子智力 在幼兒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幼兒教育“小學化”。不少家長急切地要教給孩子很多知識,甚至把小學課本拿來教孩子。結果在對小學生進行調查中發現:一些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學過小學一二年級的知識,所以在一二年級時,他們的成績比其他學生強。但到了三年級之後,學習難度加大,老本吃完了,他們的成績就落後了,而那些並未提前學習課本但智力較強的孩子,學習成績一下子趕上並超過了那些提前學習課本的孩子。
2.遊戲智力開發的最好形式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玩遊戲時,他的大腦都處於一種高度興奮的狀態,而在這種興奮狀態下,孩子學習某種東西,形成某種能力就比較輕鬆、比較快。不僅沒有精神壓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遊戲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創造性遊戲:如扮演飛行員、司機等。兒童可以從中體驗成人的社會生活。
(2)建築性遊戲:如積木搭房子,石子、沙與修小水庫等。這種遊戲可以發展兒童設計創造能力,培養勞動技巧。
(3)一邊遊戲一邊教孩子一些知識,寓教於玩。如:讓孩子給玩偶起名字;玩過家家時,讓孩子分別扮演不同人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做可以發展孩子的言語能力、想象力、記憶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3)活動性遊戲:如走、跑、跳、投擲等。這樣使兒童的動作更準確、更靈活、更協調,同時也能培養孩子勇敢、堅毅和關心集體等個性品質。
3.開發智力的最佳時期 據科學研究表明:如果以成年人的智力水平為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的智力就發展了50%,而到了8歲便已經發展了整個人生智力水平的83%~90%,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是不是聰明的,在他8歲的時候,就基本上可以定局了。
現代科學認為人的極為豐富的腦力資源是遠遠沒有得到開發的。因此,我們在提高智力方麵,尤其是開發兒童的智力、促進兒童大腦發育方麵,可以做許多事情。
(1)經常變換嬰兒在小床中的位置和小床在房間中的位置,可以使嬰兒的雙側腦半球都得到鍛煉,左右腦均衡發展。
(2)要多和兒童說話。當嬰兒通過抓握、撫摸和指某些東西來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究時,要經常用簡單的話對他說,這是“娃娃”“球”“花”等,以便增加他和語言的接觸,發展他的語言能力。
(3)給兒童以溫暖、愛撫和寬容。生氣和生硬的懲罰,會造成兒童的情感損傷,易使兒童出現焦慮不安和缺乏自信。
(4)不要強迫兒童使用某一隻手或不使用某一隻手,應聽任孩子自己傾向於使用左手或右手。
(5)根據不同年齡孩子的特點,提供適當的玩具,盡量少玩電動玩具,而多玩那些能自己動手、動腦操作的玩具,如積木、七巧板、圖片等都可以鍛煉孩子的小肌肉和手眼協調能力,發展兒童的創造能力和一些初級概念。
(6)多玩動腦筋遊戲,發展兒童多向的思維方式,如教兒童“花”這個字,可以讓他畫一朵花,用紙做一朵花,想象一朵花,唱一首有關花的歌。這樣可以避免使兒童的思維刻板,提高他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二、怎樣使孩子更聰明
(一)愛笑的寶寶較聰明
兒童教育專家在係統研究了年齡與智慧之間的關係後得出的結論表明:愛笑的寶寶長大後多較聰明。這是因為聰明兒童對外界事物發笑的年齡比一般兒童要早,笑的次數也更多。
從幼兒的發育進程看,一般長到3個月左右出現發笑反應,隻要醒著,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麵孔或新奇的畫片與玩具時,就會高興地笑起來,嘴裏嗬嗬地叫,又掄胳膊又蹬腿,可謂手舞足蹈。另外,當吃飽睡足,精神狀態良好時,盡管無外界刺激,也會自動發出微笑。前一種笑被稱為“天真快樂效應”,後一種則稱為“無人自笑”。
研究表明,天真快樂效應是嬰兒與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精神發育方麵是一次飛躍,對大腦發育是一種良性刺激,被譽為智慧的一縷曙光。至於無人自笑,乃是嬰兒在生理需要方麵獲得滿足後的一種心理反應,這兩種笑均有益於大腦的發育。由此不難明白,父母多與寶寶接觸,並用歡樂的表情、語言以及玩具等激發其天真快樂效應,同時注重喂養,吃飽睡足,促使其早笑、多笑,乃是智力開發的一大妙招,值得年輕的父母們重視。
(二)玩童才是健康兒童
許多父母訓斥孩子的口頭禪是:“就知道玩,還不趕快去學習!”“這孩子玩心太重,不會有出息。”相反,如果孩子從小就忙著認字、數數或學習琴棋書畫,父母則感到極大滿足,甚至成為向他人炫耀的話題。顯然,這些父母在不自覺中陷入了教育誤區。
兒童長大的過程有一個基本的需要是學習的需要。但是,兒童最初的學習方式幾乎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玩。他們玩泥,玩水,玩玩具,玩各種能觸及的東西,體會其中的感受與探索。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孩子不僅豐富了自己的觸覺、聽覺、視覺、味覺,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學會了學習,同時也培養了健康的身心。對於幼小的兒童來說這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根據《兒童權利保護公約》,玩根本就是兒童的一種權利,與學習並無關聯的一種權利。它也許並不有利於學習,但有利於兒童的身心健康。如果以學習等理由不讓孩子玩耍,是在剝奪兒童的權利。
其實,小孩子本來都是愛學習的—喜歡探索,喜歡提問,不就是最普遍的證明嗎?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始終選擇兒童適合的學習方式。
教育是人的解放,而首先需要解放的是兒童。讓我們相信兒童,善待兒童。相信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玩童才是健康的兒童。
(三)幼兒閱讀習慣的早期培養
閱讀是一項獲得信息、傳播信息、增加知識的活動。閱讀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適應性也越強。天下父母誰不愛子女,誰不希望子女成才,那就必須隨著嬰兒智力曙光的出現時,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孩子,認真培養孩子的早期閱讀習慣。那麼,如何培養幼兒的早期閱讀習慣呢?
1.早期培養幼兒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早期閱讀有利於優良品格的養成。喜歡看書的孩子一般比較踏實、細心,勤於思考,喜歡學習,注意文字,語言文明,較少粗暴行為。所以,科學的早期教育提倡早期閱讀,對幼兒智力發展起著重要作用。1982年5月,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在英國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文章。在世界上引起強烈轟動。他對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國兒童測查的結果顯示,歐美四國的兒童智商平均為100,而日本兒童平均智商為111,原因是日本兒童學習了漢字,對幼兒自我教育習慣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識字的目的在於培養幼兒閱讀習慣。隻有通過經常不斷地使用,不停地閱讀認過的字才不會遺忘;隻有通過閱讀,幼兒才能走上自我教育的道路。2.如何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習慣
(1)父母要做榜樣。父母喜歡讀書且有經常閱讀的習慣,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形成起著良好的作用。父母教師不同於學校教師,其特點是單獨調教,生活教育逐漸滲透,一切好的或不好的教育均出自父母自身活動。所以自身修養是孩子早期閱讀習慣之本。如若父母喜歡閱讀,孩子就會從小模仿父母這一種學習活動,從而形成早期閱讀習慣。父母的一舉一動的變化和特點,隻要被孩子注意了並引起興趣,就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因為父母的行為舉止能最早也是最長期地影響孩子。
(2)家庭環境的影響。實踐早已證明,隻有在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的統一影響下,孩子才能養成良好的識字閱讀習慣。我國古代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其父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博學多才。司馬遷從小受到父親嚴格教育的熏陶,自幼刻苦學習,閱讀史籍,10歲就能流暢地讀古文,培養了對史書的興趣,從而為日後的輝煌學術成就奠定了基礎。世界著名學者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在自傳裏寫到:“如果說我有一點成就的話,那是我從我父親那裏接受了早期教育的結果。是父親從小培養了我的閱讀習慣,我還可以斷言,早期閱讀使得我進入社會比別人偏早2~5年時間。”。猶太人都很愛讀書,在他們出生後不久,父母就把蜂蜜灑在《聖經》上,讓孩子去舔,從小讓孩子認為書是甜的,並從此不斷地給孩子講上麵的故事,書始終放在床頭。讓孩子從小感覺到看書和吃飯一樣重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3)家長當老師。父母要培養孩子對書本的興趣,有閱讀的動機,創造一個適合幼兒閱讀的環境。好的兒童讀物才能吸引幼兒對書本有興趣。兒童讀物的圖畫形象必須特征明顯,輪廓清楚,神態鮮明,形象可愛,畫法生動活潑,有一定的誇張性或擬人手法,圖畫形象大些,背景圖簡單,字體為楷書,字要大些,書的開本宜大,以適應兒童的視力。適合孩子閱讀的書要唾手可得,隨時可以取放、接觸到圖書。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閱讀,孩子會自然模仿。多念書給孩子聽,並且一定要用手指字,重複地聽相同的故事。多玩識字遊戲,帶領孩子經常去圖書館、書店等。
(4)幼兒園和家庭密切配合,積極引導。有很多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的早期閱讀習慣是幼兒園學校的事。其實不然,一個孩子從降生到走入社會大約有2/3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但不是說做了父母都自然能勝任教師。而要從做了父母前便開始做好準備,在做了父母之後,還應在養育兒童的過程中繼續不斷地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其父母自身不斷充實和提高的過程。
人們常說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有什麼樣的兒子。因此,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試想一對父母每天除了上班,回家後便邀集幾個人玩撲克牌,搓麻將,甚至星期六、星期天連軸轉,這樣不分黑天與白晝的鬧騰,將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家庭氣氛又怎能融洽呢?因此,奉勸這種家長一聲:請放下手中的牌,桌上的麻將,拿起小字卡,把桌子讓給孩子,和他們一起玩字卡遊戲,教他們閱讀。他們不光需要吃飽、穿暖,還需要有一個好的教育學習閱讀的環境。
還有的家長,在培養孩子早期閱讀習慣時,一曝十寒,患有教育上的冷熱病。開頭教孩子識字,閱讀勁頭十足。日子一長,孩子有了看書識字的興趣,卻因父母經常翻來覆去讓孩子念同一個故事,纏著孩子玩識字遊戲,使孩子識字閱讀的興趣大減,斷言孩子“天生沒長個聰明腦瓜,學也沒用”。父母便幹脆不願意再給孩子念書、玩識字遊戲。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孩子早期識字閱讀習慣,必須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無怨無悔的愛心。
孔子曾告誡人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終生都會起作用的。如果一個人在幼兒早期就得到很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將終生受益。
(四)怎樣鼓勵孩子讀書
如果你的孩子發現讀書是一種順利而有趣的體驗,那你應當在他心中植入讀書的欲望。你應該每天或至少每周數次念書給孩子聽,並形成定時讀給他聽的習慣。
選擇有趣味性的書給孩子看,比如那些有漂亮插圖的惹人喜愛的圖書。孩子們喜歡有人物、場景以及他們熟悉的事物的圖畫和照片。同樣,他們也喜歡動物圖片。童話故事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魅力的。理論顯示它們是有效的工具,可以幫助孩子們在認識世界時免受傷害,並認清現實和虛幻之間的差異。童話故事還能促進孩子們的抽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首先,給孩子們看的書篇幅必須短,幾頁而已,因為孩子的注意力隻能集中一小段時間。另外,這些書應有較大的插圖,細節少。孩子們大多喜歡那些有插圖但是沒有文字的圖書。
要確保書裏的文字容易理解。一本字印得很大的書看起來簡單,但卻有可能包含難字,所以事先要把它瀏覽一遍,看看裏麵的文字是否能被你的孩子理解接受。
讀書給孩子聽時,盡量把氣氛搞得很輕鬆愉悅,這樣他們會從中體會到更多樂趣。
(五)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經常有母親埋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過於害羞、女性化等。存在這種問題的大多數家庭,父親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參與的很少。造成這種現象,除了工作忙等客觀原因外,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還未認識到父親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其實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父母教育的差異性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交往的內容上,母親常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的生活或輔導孩子學習;父親則花較多的時間與孩子遊戲或談心。在交往的方式上,母親經常更多地摟抱孩子,與孩子進行一些溫和的活動;父親則更多地通過身體運動與孩子玩耍,做一些較劇烈的、冒險性的活動等。在交往的態度上,當孩子摔倒了,母親常用“沒摔壞吧?都怪石頭!”“以後千萬別亂跑,聽話就是乖寶貝!”“有危險,小心!”來規範孩子;而父親常會大聲地說“勇敢些,爬起來!”“為什麼不看路,下次要注意!”。天長日久,這些點滴感受便會在孩子心裏打下深深的烙印。
現代家庭教育在要求母親參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呼喚父親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方麵,正是在父母教育差異性的襯托和對比之下,孩子才會更好地對男性和女性的作用與特點產生理解,使孩子性別角色健康、順利地形成。通過對比男孩會更好地從父親那裏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逐步樹立“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女孩則會更好地從母親那裏掌握女性的特征,也會受父親易於表現的冒險、進取、獨立性的影響。如果沒有父親的參與,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因沒有鮮明的對比,易在性別角色形成過程中產生混淆。另一方麵,由於男性自身的特點,父親參與早期教育能夠更好地培養孩子許多優秀的品質,使孩子的個性更全麵地發展。父親大多喜歡和孩子一起玩運動性、技術性、智能性較強的遊戲,並以其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堅毅、深沉、果斷、獨立性、進取性、合作性等影響兒童,這樣會更好地促進孩子身體、智能、性格的發展。當然這並不是說母親不具備這些品質,而是說這些品質更多地見於男性。一個好的父親會把母親生活領域之外的東西盡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麵前,並成為孩子探索新領域的向導和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