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處變不驚,化尷尬為神奇(1)(3 / 3)

這個問題很讓人為難:如果趙本山做出肯定的回答,那會為他帶來許多不便;如果確有其事,他也不好做出否定的回答。麵對這樣尷尬的問題,趙本山毫不猶豫地采用了將話題扯遠的方法。

趙本山說:“你的問題提得太突然了,我不好回答。請問你是哪個單位的?”

“我是北京一個服裝專賣公司的。”那位男子說。

“你們經營的主要衣服是什麼年齡段的衣服?”趙本山問。

“比較時尚的年輕女子的衣服……”男子答道。

“一件需要多少錢?”

“平均三四千元。”

“如果有人出三四百元,你賣嗎?”

“那當然不能賣,一種商品的價格是由它的價值決定的。”男子非常幹脆利落地回答道。

“那就對了,演員的價值是由觀眾決定的。”

這段談話中,趙本山巧妙地將談話主題引開了,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十分尷尬的問題。那位男子問的是“趙本山出場費要給一萬多元是不是事實”,而趙本山卻把話題轉換成“演員收多少,出場費是由什麼決定的”,從而十分巧妙地岔開提問者的話題。

趙本山在回答別人問題以前又撇開問題,“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扯一些看似無關的閑話。經過一番類比性的閑話誘導以後,趙本山才使他岔換的話題跟對方的答案接上軌。這樣,他既回避了正麵回答,又沒有給對方留下一種答非所問、牛頭不對馬嘴的印象。使得交際氣氛異常輕鬆而和諧。

談話中,如果趙本山不采用這種將話題扯遠的方法作答,而是拒不回答問話,就有可能把現場的交談氣氛弄得十分緊張,甚至不歡而散了。

不動聲色把談話主題扯遠,這就是偷換主題。事實上,偷換主題是運用將話題扯遠的拒絕技巧來回答別人問題的關鍵,但是一般自己所要轉移的話題一定要和自己不便回答的問題有著某種關聯。這就要求我們在談話時,要具備十分豐富的談話技巧和知識,並且還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靈活聰明的頭腦。

在與他人交談時,往往會遇到說不下去的情況。此時如果硬說下去,必然會適得其反,走人死胡同。但如果轉移一下話題,引發他的興趣,並造成濃烈的溝通氣氛,就會使交談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

某些國家的國會質詢問答時,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場麵:被某黨議員們嚴厲追問的另一政黨的議員們,不慌不忙地、輕易便將話題移開。

“關於這件事,正如先生所言,的確非常有道理,但是,暫且先談剛才那個提案……”“正如您所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稍後調查再做報告,在這之前先……”“這些寶貴的意見且先擱置,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諸如這樣的巧妙轉移話題的方式,有效誘導到利於自己的結論的答辯確實有很多。這也可稱為一種“轉移話題法”,是在話題要走向不利於自己時,轉換話題的一種技巧。

某些時候,人們轉移話題是為了更好地切入正題,特別是由於雙方的意見、條件相距較大,且又都不願意做出妥協和讓步時,避免出現僵局。

在僵持狀態下,如果通過巧妙地變換話題,把爭議的問題放置在一邊,改變和緩和交談的氣氛,使對方在新的和融洽的談話氣氛裏重新討論有爭議的問題。這是一種以積極的態度扭轉交談局麵的方法,大家應注意把握。

巧用自嘲解困境

遇到難以預料的困境或難堪時,偶爾適當的自嘲反而能幫自己擺脫這種局麵。

傳說,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是個潑婦,常對他發脾氣,而蘇格拉底總是對旁人自嘲道:“討這樣的老婆好處很多,可以鍛煉我的忍耐力,加深我的修養。”

一次,老婆又發起脾氣來,大吵大鬧,很長時間還不肯罷休,蘇格拉底隻好退避三舍。他剛走出家門,那位怒氣難平的夫人突然從樓上倒下一大盆水,把他澆得像隻落湯雞。

這時,蘇格拉底打了個寒戰,不慌不忙地說:“我早就知道,響雷過後必有大雨,果然不出我所料。”

顯然,蘇格拉底有些無可奈何,但他帶有自嘲意味的譏諷,使他從這一窘境中超脫出來,顯示了蘇格拉底極深的生活修養。

蘇格拉底這種說話,能夠“含沙射影”地讓對方感到臉紅,既解不快,又可起訓誡作用,何樂而不為。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術,因為它要你自己罵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對醜處、羞處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誇張、剖析,然後巧妙地引申發揮、自圓其說,取得一笑。沒有豁達、樂觀、超脫、調侃的心態和胸懷的人,是無法做到的。

通常,采用自嘲式的尷尬解圍,誰也不會傷害到,最為安全。我們可以采用自嘲來活躍談話氣氛,消除緊張;可以采用自嘲在尷尬中自找台階,保住麵子;可以采用自嘲在公共場合獲得人情味;可以采用自嘲在特別情形下含沙射影,刺激一些無理取鬧的小人。

生活中遇到尷尬的事情,在所難免。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不論凡人還是名人,都免不了偶爾會發生言語失誤,有時是因為心不在焉,有時純屬口誤,有時因為緊張過度,雖然原因不同,但它造成的後果卻是相似的,或貽笑大方、或讓人尷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