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語言這把雙刃劍
人際關係離不開溝通,溝通離不開語言,不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麵語言。因此,要構築和諧的人際關係,並使之對自己的成功有所助益,不能不認真對待語言的問題,不能不把握語言的技巧,何況語言的功用還遠不止於維係人際關係。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一句俗諺,道盡了語言的特點。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幫助我們,也可能給他人和我們自己帶來損傷。刀劍之傷可以愈合,語言之傷卻是持久而難於彌合的。我們一定要掌握語言這把雙刃劍,以避免它傷了別人、害了自己。
一天下午,夏經理經過他的一家鋼鐵廠,撞見幾個雇員正在抽煙,而頭頂上正掛著“請勿吸煙”的牌子。夏經理的廠子並非消防重點企業,但卻管理嚴格,“安全生產”嚴字當頭。見此情形,夏經理氣不打一處來,走過去指著告示牌就是一頓炮轟:“你們不識字嗎?怎麼明知故犯?”那幾個員工悻悻地走了,雖說錯了,但卻滿臉不以為然。
不幾天,夏經理又碰到了這種情況。這一次,他一改前一次的態度,走上前去,遞給每人一支煙,然後道:“老兄,如果你們到外邊抽,我會很感謝你們的。”
員工當然知道自己破壞了規定,但是夏先生不但沒說什麼,反而給了每個人一樣小禮物,他們滿臉歉意和愧疚,雖然沒有說什麼,心裏卻下定了改正錯誤的決心。
我記得發生在我中學時的一件事。一天,有個學生把自行車停在了不該停的地方,因而擋住了別人的通道。有個老師衝進教室,很不客氣地問:“是誰的車子擋住了通道?”等自行車主人回答之後,這位教師厲聲說道:“馬上把車子移開,否則我叫人搬走。”
這個學生是犯了錯,車子是不該停在那裏。但是,從那天以後,這個學生開始對此事耿耿於懷,以至發展為對老師心存不滿。如果這位老師用不同方式處理這一事情,結果會如何?他可以好好地問:“誰的車擋住了通道?”然後建議這位學生移開車子,以方便別人進出,相信這個學生會樂意這麼做,也不致引起其他學生的公憤。
有些人特別喜歡在真誠讚美別人之後,拐彎抹角地加上“但是”兩個字,然後開始一連串的批評。舉例來說,一位老師想改變某個同學漫不經心的學習態度,很可能會這樣說:“王濤,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但是,如果你能多加強一下代數,那就更好了。”
在這個例子裏,原本受到鼓舞的王濤,在聽到“但是”兩個字之後,很可能會懷疑到原來的讚美之辭。對學生來說,讚美通常是引向批評的前奏。如此,不但讚美的真實性會大打折扣,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也不會有什麼促進。
如果我們改變一兩個字,情形將會大為改觀。我們可以這麼說:“王濤,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你在代數方麵繼續努力下去的話,下次一定會跟其他科目一樣好。”
這樣,王濤一定會接受這番讚美了,因為讚美的後麵沒有附加轉折。由於我們也間接提醒了應該改進的注意事項,他也會懂得該如何改進以達到我們的期望。
間接指出別人的錯失,要比直接說出口來得溫和,而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
一位太太請了幾位建築工人加蓋房間。剛開始幾天,每次她回家的時候,總發現院子裏亂七八糟,到處是木頭屑。由於這幾位工人的技術較好,這位太太不想讓他們反感,便想了一個解決的辦法。
那天晚上,等工人們下班離去之後,這位太太和孩子把木屑清理幹淨,堆到園子的角落裏。第二天早上,她把領工叫到一旁,對他說:“我很滿意昨天你們把前院清理得那麼幹淨,沒有惹得鄰居們不高興。”
從此以後,工人們每天完工之後,都會把木屑堆到園子角落,領工也總是每天檢查前院有沒有保持整潔,一直堅持到完工。
我們不能不佩服這位太太的處世能力和語言技巧,同樣的一個問題,她這樣指出來,別人更容易接受、改進,問題解決了,氣氛仍舊和諧,關係仍舊融洽。
我的母親曾經告訴我,人活著最難的事情莫過於說話。話之所以難說,就因為它是雙刃劍。如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善加把握,這把劍傷人傷己的那一麵會有形於無,而另一麵仍然鋒利無比。
溝通首先要進入對方的頻道
如果溝通的目的是不斷證明別人的錯處,這樣的溝通豈能良好?你是否曾遇到過一種人,他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且不斷地去證明,但卻十分不得人緣?因此,不讓與你溝通的對方失立場,丟麵子,即主動進入別人的頻道。
買東西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過的一種日常生活行為。在我們的心中,能用“廉價”購得“美物”,那是善於購物者所具有的本事,那是精明人的一種象征,雖然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都是善於購物者,但我們還是希望我們的購物能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當我們買了一件物品之後,如果自己花了50元,別人認為隻需30元時,我們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覺得自己不會買東西。但當我們花了30元,別人認為需要50元時,我們則有一種興奮感,認為自己很會買東西。由於這種購物心態的存在,“遇物加錢”這種說話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