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習慣主要是依賴於人的自我約束,或者說是依靠人對自我欲望的否定。然而,壞的習慣卻像蘆葦和雜草一樣,隨時隨地都能生長,同時它也阻礙了美德之花的成長,使一片美麗的園地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蘆葦叢。那些惡劣的習慣一朝播種,往往10年都難以清除。
當人到了25歲或30歲的時候,我們就很難發現他們會再有什麼變化,除非他現在的生活與少年時相比有了巨大的改變。但令人欣慰的是,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盡管養成一種壞習慣很容易,但要養成一種好習慣幾乎同樣容易;而且,就像惡習會在邪惡的行為中變得嚴重一樣,良好的習慣也會在良好的行為中得到鞏固與發展。
習慣的力量是一種使所有生物和所有事物都臣服在環境影響之下的法則。這個法則可能會對你有利,也可能對你不利,結果如何全看你的選擇而定。
當窮人運用這一法則時,連同積極心態一起應用,所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這就是窮人思考、致富或實現任何窮人所希望的事情的根本驅動。
14.窮人要學會儲蓄
養成儲蓄的習慣並不限製窮人賺錢的才能。而是相反,這項法則被窮人應用後,不僅窮人賺的錢都很好地存起來,而且會給窮人提供更廣泛的機會,窮人的觀察力、自信心、想像力也會因此而大增。
存錢對於所有的窮人而言,都是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但是那些未存錢的窮人最關心的是:“我應該如何去存錢呢?”
財商開發還有一個觀點:銀行是最安全的保險箱,那麼到底該不該存錢呢?其實這並不矛盾。從資金時間價值即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應該讓金錢流動越來,運轉起來,最大可能地讓你的錢增值。有多少錢都放在家裏求心中踏實,那肯定是錯誤的;為求安全完全把錢存入銀行保值而不敢把它投入市場盈利在今天看來也不可取。但是究竟我們還要不要儲蓄呢?或者說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儲蓄呢?這完全應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該不該儲蓄。片麵地反對儲蓄,同樣是不明智的。
儲蓄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香港某企業青年雇員陳先生,他從進公司起,就養成了良好的儲蓄習慣,幾年下來,已有幾萬元的存款,隨著經濟的發展,信譽的交流越來越重要。陳先生看準市場,毅然辭去外企工作租了兩間房屋,購置兩台電腦,搞起了小型信息服務中心。兩年下來,他竟獲利幾十萬元,公司也由當初的兩人增加到十幾個人,自己還做了公司經理。
可以這樣講,看到信息重要的窮人是很多很多的,但好多窮人都沒有走這條路,為什麼呢?恐怕大多數窮人都是因為手中沒錢吧!
在你還沒有成為大資本家或大富豪之前,你自己就是提款機,額度就是你賺的錢。支出少於收入,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你可以確定的是,儲蓄確實讓人感到快樂,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因為:
(1)窮人不可能通過收入致富,而是要由儲蓄和投資致富。
(2)對任何窮人而言,儲蓄會讓你感到快樂,並且是輕而易舉之事。
(3)窮人可隨意更改對儲蓄的信念和看法。
(4)儲蓄能讓窮人成為百萬富翁,也可以讓窮人輕而易舉地多出更多的金錢,通貨膨脹甚至還會幫助你。
難以置信吧?當你發現這四種說法都是事實,你會感到非常興奮。現在讓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
窮人往往錯誤地希望“等我收入夠多,一切便能改善”。然而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品質是和收入同步提高。你賺得愈多,需要也愈多。事實說明,不儲蓄的窮人,最後惟一能夠擁有的就是債務。
儲蓄要愈早開始愈好。如果你現在18或20歲,還住在家裏,那麼現在就是儲蓄的最好時機。隻有這個時候,你的支出最少。即使你必須有所“支出”,但這和你搬出去住以後的開銷相較之下,算很少了。這種機會不會再來,所以盡可能地儲蓄。
或許你會反駁說很多企業家都遭遇過破產。沒錯,但他們沒有消費負債,他們的生活品質很樸實。他們之所以會破產,不是因為個人不節儉,而是因為許多事與願違的情況發生,或錯估形勢之故。
大企業創始人想要致富,他們把它當做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他們也不必擺闊,作出自己好像很有錢的樣子。外表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他們想要達到目標,所以例行節儉。
或許有人屬於那種會說下麵這句話的人:“我是例外,我是那種將所有的錢都花掉,但還是可以致富的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畢竟世界上總是有些無法解釋的詭異現象發生。
但不要以為這件事會發生在窮人身上。況且,儲蓄做起來或許沒有那麼難,隻要改變你的信念即可:儲蓄一點都不難。
但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能堅持養成儲蓄的習慣也不是一項容易的事情。這裏講的儲蓄方式不是先花錢,再儲蓄,而是一種“強迫儲蓄”的方式,也就是每個月固定撥出一部分錢存起來,隻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