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鑽字訣(1 / 3)

——民國時期,所有厚黑者都把鑽營作為求官手段。善鑽者,如老鼠打洞,悄無聲息,平步青雲;不善鑽者,也如螞蟻築穴,點滴搬運,直至功成。而蔣介石的鑽營卻是介於這兩者之間。他進可攻,退可守,處處為自己留了活路。

◎把每個機遇都看作跳板

人生是一個向前向上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無數的機遇。蔣介石作為曆史上著名的大投機者,在向上鑽營的過程中,抓住了幾個較大的機遇,其一是到日本留學,其二是參加辛亥革命,其三是爭取黃埔軍校校長的寶座。

20歲時,蔣介石踏上東渡日本留學的輪渡,但沒有機會學習自己最感興趣的日本軍事。所以當他聽說國內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招生的消息之後,又肄業回國報考,讀了一年書後再以保送生的身份去往日本接受留學。這次,他終於如願在日本接受了較發達和完備的軍事教育,並且成為一名士兵,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而當蔣介石在日本駐屯新縣高田(現名上越市)的陸軍第13師團野炮兵第19聯隊入伍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國內傳來了衝擊性的新聞。1911年,革命軍在武昌義舉,終於點燃了決定中國命運的辛亥革命戰火。革命軍一夜之間,奪得武昌,樹立軍政府,翌日,漢口、漢陽相繼光複。時間迫不及待,陳其美從上海發來十萬火急電報,催促蔣介石歸國,因為革命軍亟需要訓練有素的實戰指揮官。蔣介石事後回憶道:這一年我正是25歲,我覺得我們軍人效命的時候到了,於是立即從日本回國,參加實際的革命工作,開始獻身於革命事業。直到現在,都是為了貫徹我當初從軍報國的理念。我在青年的時候,能夠立誌從軍,而且千方百計,不顧一切的挫折困苦,達到了我從軍當兵的誌願;如今回想起來,實在是我平生最快意的一件事。這一次當了逃兵的經曆,也是蔣介石戎馬生涯的開始。

而之後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更是蔣介石政治生涯中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契機。正是以黃埔軍校校長為跳板,蔣介石才得以飛黃騰達,進而躍向權力的巔峰。黃埔軍校校長的位置在當時的國民黨內並非是特別顯赫的職位,而黃埔軍校校長人選,開始也並非是蔣介石。蔣介石一方麵讓張靜江替自己當說客,一方麵用罷職向孫中山施加壓力,最後終於被孫中山正式任命為黃埔軍校的校長兼粵軍參謀長。並且利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對黃埔軍校的支持,蔣介石在國民黨內迅速崛起。

可見,蔣介石對機遇十分重視。他每一次都把機遇當做跳板,一步步達到目的。可以說每一次的環境更換,都是不斷跳躍,不斷攀高的過程。但是我們每個人在“人往高處走”的同時,也要認清所去的方向,切不可一味追高,而導致走上歧途,否則最終會摔得更慘。

◎果斷離開不利發展的環境

人生的境遇,往往因“舍”、“得”的選擇而改變。有些人一直執迷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就算境遇不盡如人意也不想輕易改變,怕舍棄之後,連手上僅有的好處都失去了。但是對投機者來說,每次躍上一個新的台階之後,曾經的機遇就成了現在的約束。他們會離開不利於自己發展的環境,打破現狀,有所突破。

蔣介石當初為了參加辛亥革命,就放棄了在日本接受軍事訓練的機會,做逃兵回國。那時蔣介石入伍還不滿一年,不允許請假。為了歸國,蔣介石向師團長長岡外史提出了請假報告,長岡外史予以拒絕。不得已,蔣介石隻好跟交情不錯的聯隊長飛鬆寬吾商洽,好不容易得到了短假,這是聯隊長職權範圍內所能核準的最大時限。一同請假的同學,有張群、陳星樞兩人。正式奉準的假期,雖然隻是48小時,但從此離營赴義的實情,已為袍澤和長官所知。好友曾悄悄地為之設宴惜別,祝賀其邁向人生的旅程。主持別宴的日本軍官高舉著酒杯說:“日本軍人在道別時,飲水幹杯。這種水杯,是日本武士訣別之際,傳杯共飲誓不生還的表現!”當時的景況,真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