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充滿個人野心的政客,從實現他個人的企圖和目標出發,往往擅於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以賭徒心理,察勢賭時,謀定後動,在複雜的局麵下,做出孤注一擲的選擇。
1921年,蔣介石因為在粵軍中受到排擠,加上孫中山一直沒有給他單獨領軍的機會,使蔣介石感到事不可為,而在上海從事投機生意。難道蔣介石已經無意於政治,不想獲得權力,實現自己野心嗎?其實,蔣介石並非如此,他不是決意要離開孫中山,而是他看到粵軍派係鬥爭嚴重,難以有所為。
1922年5月6日,孫中山在廣東韶關誓師北伐,陳炯明指使葉舉率50餘營回廣州。6月16日,陳炯明下令駐紮於廣州近郊之白雲、觀音兩山的軍隊,向總統府進攻。危險之中,孫中山逃出了亂軍的包圍圈,安全到達於停泊黃埔附近的永豐炮艦。
登上永豐艦後,孫中山方才發現周邊竟然沒有懂軍事的,平時跟隨左右的人也不知道到哪裏去了,所謂患難見真情,他想起了蔣介石,6月18日給蔣介石發了一封電報稱:"粵局危急,軍事無人負責;事緊急,盼速來。"
蔣介石接到電報後,馬上決定前去救援。因為從國內看,當時的蔣介石沒有軍隊,不如地方實力派。他要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隻有投靠孫中山這一條路。而現在孫中山蒙難,身邊親信沒有一個,蔣介石單獨與孫中山在一起,可得到孫中山的信任。
但孫中山現在的處境很危險,永豐艦還在廣東境內,隨時有可能受到軍閥的再次攻擊,一旦出現不可預測的情況,生命都可能受到危險。
蔣介石決定以命賭運,他告別了家中的妻子兒女,由上海啟行,個人冒了很大的危險,到達黃埔,追隨孫中山於永豐艦上。此刻,孫中山和他的親信隨從者正在該炮艦上忍受了56天的痛苦,而期待外來的援助。
蔣介石登上永豐艦後,孫中山當即授以海上指揮的全權。在其後42個日日夜夜裏,蔣介石的表現異常積極,他既要隨時指揮作戰,又能時常深入到士兵們當中鼓舞士氣。艦上食品短缺時,蔣介石還自告奮勇親自上岸采購所需食品。
蔣介石在孫中山蒙難後能及時趕到孫中山的身邊,陪伴他度過這一難關,著實令孫中山感動了好一陣子。10月18日,孫中山正式任命蔣介石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並在此後給蔣的親筆信中再一次強調蔣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兄能代我在軍中多持一日,則我之信用可加多一日。"
在這炮艦上和孫中山相處的時日,是蔣介石政治生涯的轉折點。自此之後,蔣介石在革命陣營中地位直線上升,孫中山對他已經非常信任,不久決定將黃埔軍校校長這一職務交給蔣介石,這是蔣介石飛黃騰達的起家基礎。
【評析】
俗話說:患難之際見真情。隻有在危機時刻,才能真正考驗一個人的真心。蔣介石出於自己的政治敏感和判斷,他知道,孫中山現在處於危機時候,正是最能表現自己的時機,這個時候前去救孫中山,與孫中山的關係就能更進一步,使他在政治上可以大大地撈上一筆。蔣介石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性格,也有不怕死的精神,一旦他覺得付出的危險低於他可以得到的報酬時,往往迎難而上,即使付出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而對於孫中山來說,雖然過去也很重視蔣介石的才幹,但惟有在患難相處的日子裏,才更使他覺得這位矢忠而富有訓練的軍人所具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