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永遠保持黃金心態的十個關鍵思維(1 / 3)

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成功。一個人是否具有黃金心態對他能否走上成功之路具有決定性的關鍵意義。有的人積極向上,他的樂觀不僅可以給自己帶來好心情,還能感染身邊的人,帶給大家快樂的好心情;而有的人灰心失望,對一切都不管不顧,全然喪失興趣,這種人就算有命運之神前來眷顧,恐怕也不會抓住機遇。所以說,一個好的心態,勝過一份盲目的努力。要想獲得成功,還得有“黃金心態”保駕護航。

寬容思維:寬容待人,海闊天空

寬容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一種博大而深邃的胸懷,是人類的最高美德,是一種思想修養,也是人生的真諦。你能容人,別人才能容你。但是當別人出現了過錯時,你會如何做呢?識人心理學的做人方式是,當別人出現過錯的時候,請寬容些,因為你不會從計較別人的過錯中得到任何好處。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寬容待人呢?

首先,要以平常的心態去麵對周圍發生的不正常的事,這些事中可能有別人的錯誤、失誤,甚至有意的傷害。如果不寬容,可能就是爭吵。

其次,要以寬闊的胸懷待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凡事要多一分理解,進行換位思考並主動溝通。 第三,要以良好的素養表現自己。寬容乃是人類性格的空間。“將軍額頭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懂得寬容別人,自己也有了回旋的餘地。 第四,還要做到以愛心來指導行動。原諒那些曾傷害過我們的人,這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就會從中體驗到寬容的快樂。

當然,寬容並不是意味著可以不講原則,寬容一切無理的行為。“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寬容是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的一種理解和諒解,是一種誠實和厚道。

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群體裏,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常常因一時的疏忽,或冒犯了別人,或別人冒犯了我們。一句“對不起”,一聲“沒關係”,便能讓一切不愉快煙消雲散,使彼此重歸和睦和友善。

“我從未遇見過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威爾·羅吉士說。這位幽默大師能說出這麼一句話,大概是因為不喜歡他的人絕無僅有。羅吉士年輕時有過這樣一件事,可為佐證。

1898年的冬天,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因衝破附近農家的籬笆去啃食嫩玉米,被農夫殺死了。按照牧場規矩,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農夫沒有這樣做。羅吉士發現了這件事,非常生氣,便叫一名傭工陪他騎馬去和農夫理論。

他們半路上遇到寒流,人身馬身都掛滿冰霜,兩人差點凍僵了。到達木屋的時候,農夫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兩位客人進去烤火,等她丈夫回來。羅吉士烤火時,看見那女人消瘦憔悴,也發覺五個躲在桌椅後麵對他窺探的孩子瘦得像猴兒。

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羅吉士和傭工是冒著狂風嚴寒來的。羅吉士本來要開口跟農夫理論,忽然決定不說了。他伸出了手。農夫不曉得羅吉士的來意,便和他握手,留他們吃晚飯。“二位隻好吃些豆子,”他抱歉地說,“因為剛剛在宰牛,忽然起了風,沒能宰好。”

盛情難卻,兩人便留下了。

在吃飯的時候,傭工一直等待羅吉士開口講起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隻跟這家人說說笑笑。看著孩子們一聽說從明天起幾個星期都有牛肉吃便高興得眼睛發亮的樣子,他決定徹底忘掉這件事。

飯後,狂風仍在怒號,主人夫婦一定要兩位客人留下。兩人於是又在那裏過夜。

第二天早上,兩人喝了黑咖啡,吃了熱豆子和麵包,肚子飽飽地上路了。路上,羅吉士對此行來意依然閉口不提,傭工就責備他:“我還以為你為了那頭牛會興師問罪呢。”

羅吉士半天沒有說話,然後回答:“我本來有這個念頭,但是我後來又盤算了一下。你知道嗎?我實際上並未白白失掉一頭牛,我換到了一點人情味。世界上的牛何止千萬,人情味才最珍貴。”

寬容的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其內心可以寬容一切。羅吉士就是一個寬容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活在快樂中的人。寬容是溫暖的陽光,可融化最堅固的冰川;是化解矛盾的良藥,可讓社會和諧安定。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孔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錯、有過,該如何對待?明智的辦法就是“寬容為上”。著名思想家波普曾說:“錯誤在所難免,寬恕就是神聖。”

寬容待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思想修養,也是人生的真諦。你能容人,別人才能容你,這是生活的辯證法則。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立足於社會,而社會需要相互的諒解和相互的寬容。

學會寬容,人與人之間便會多幾分理解,多幾分感激。學會寬容,人世間便會多幾分溫暖,多幾分關愛。一個人隻有具備了寬容的品質,才會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會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為識大體、顧大局的人。

可以說,寬容待人在為別人打開成功之路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自己拓寬了成功的道路,我們在社會中生存,不能樹立敵人,而要多交朋友,多為自己儲存貴人。朋友和貴人多了自然做人就能成功,因為有大家的幫助能使你多了很多有力量的臂膀,扶助你走向成功。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多些寬容,多些諒解,少些計較,也就懂得了幸福。人人懷有一顆寬容的心,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適度思維:控製貪欲,見好就收

人們常說,控製貪欲,見好就收,不要過分苛求自己的人才能活得快樂、幸福。不能成為第一,就坦然充當第二;不能擁有偉大,就甘願靜守平凡,用輕鬆的人生規則主宰自己的快樂又有何不可呢?因為任何事情都會“過猶不及”,懂得八分哲學並運用於實際生活的人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

有一位農夫和一位商人出門尋找生意。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捆在自己的背上。

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於是,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而貪婪的商人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籲籲、行動緩慢。

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突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

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往往會什麼都得不到,該放就放,見好就收,才會輕鬆快樂一生。貪婪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麵現象所迷惑,甚至難以自拔,待時過境遷後才後悔不已。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那個懂得見好就收的農夫,而不是貪心不足的商人。

其實,人活一世,凡事都不能太苛求,都應有度,要知道樂不可極,樂極生悲;欲不可縱,縱欲成災;酒飲微醉處,花看半開時……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不能做到適可而止,做事貪得無厭,最終會使自己毀在無盡的貪欲上麵。要知道,貪欲跟煩惱和失敗是成正比的。

有一個寓言故事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個人窮困潦倒得連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隻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長凳上睡覺。他向佛祖祈禱能給他一個發財的機會,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裏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裏麵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隻有當你把這個錢袋歸還給我後才能使用這些錢。”

於是,那個窮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沒有合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他這一輩子就是什麼也不做,這些錢也足夠他花的了。每次當他決心歸還那個錢袋的時候,都舍不得。就這樣,他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著金幣,直到屋子裏全堆滿了金幣。

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歸還錢袋,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應該多一些錢才好!”到最後,他虛弱得沒有了一絲力氣,終於死在了錢袋的旁邊,死在了一屋子的金幣裏。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財富雖然是不行的,但如果過度地追求財富,就會使我們迷失生活的方向。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適可而止就是要選擇在最為合適、最為有利的時機,立即停止所做的事情,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掌握適度的原則,凡事注意分寸和火候,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成為生活的智者。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懂得見好就收,看見差不多就收手,不可太貪心。畢竟,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暫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

人生變故,猶如水之應變能力,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也應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過猶不及,不及是大錯,太過是大惡,恰到好處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見好就收是一種謙讓,一種寬容,一種釋懷,聰明的人懂得見好就收,為未來留下無限可能。

平凡思維:用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時常感到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呢?其實,這一切也許都是因為你缺乏一顆平常心,不能用平常心看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一切引起的。雖然說我們想通過自身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心態不平衡,那就會讓自己陷入無邊的痛苦中。

其實,平常心並非深不可測的玄機,它隻是普通人的平凡心態而已,說穿了即是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當認真,為人不計較。但是,為何如此簡單的事情許多人卻很難做到呢?那是因為人們在生存競爭的巨大壓力下,在名與利的多重誘惑下,滋長了自私、貪欲、癡迷、浮躁、報複、好勝、狂妄等種種不良心態,從而打破了一顆平常心,導致痛苦、煩惱和噩運紛至遝來。

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的生活,雖然隻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人們很難超越的一道坎,因為我們並不懂得何為真正的平常心,也不懂得怎樣來保持平常心,更不懂得怎樣來利用平常心,更是常常忘記了生活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首先需要我們保持一種心境,不僅對待周圍的環境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對周圍的人和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有一份平靜與和諧。

其實,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也是一種境界。慧能大師曾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這種超然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平常心最好的解釋。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更不是消極遁世,其所要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關牧村就是一位能夠用平常心來看待生活的人,所以,她才得到了那麼人的喜愛。

關牧村有一個簡單的哲學理念,那就是:“平常心是道,簡單生活是福。”麵對大千世界的五彩繽紛,她始終心靜如水,坦然處之。這種心態也許就是她在音樂藝術上能夠達到高境界的最重要的基礎吧。

1983年,關牧村主演、主唱了中國第一部音樂故事片《海上生明月》,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1986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期間,她主演、主唱了電視歌舞劇《最後的悲歌》,又獲得了觀眾好評。而1993年拍攝的電視藝術片《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則把她的事業推向了一個高潮。

如今,關牧村在演唱的同時還熱心於公益事業。她說,人們給了她這麼多,她隻能盡自己的全力來回報社會。對於下一步的打算,她說,既然選擇了唱歌,既然人們還需要她的歌聲,她就要矢誌不渝地唱下去,一生無悔!

這些年,我們看慣了演藝圈中波浪起伏,恩怨情長,而關牧村卻依然保持一顆平常心,在平和中透出一種釋然,在關愛中流出無限情深。那是一種驚濤駭浪後的寧靜和安詳,那是經過大難大苦後的脫俗,是人性的至善至美。

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過得並不富裕,但卻活得真實、輕鬆。為什麼呢?關鍵是心態好,能夠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名利,卻從沒停下腳步來認真欣賞一下人生的美景,感受一下生活本質的甜美,在欲望永不滿足的心態下,生活對他來說隻能是一個字:累!其實,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古人說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此,隻有對生命充滿感激,對生活充滿熱愛,珍惜所擁有的,用平常心看待當下的生活,幸福才能常伴左右。

我們的生活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因為擁有一顆平常心的人往往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麵對失敗,能夠坦然處之,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麵對成功與他人的讚揚,能夠欣然接受,但又絕不因此而驕傲,在這種寵辱不驚中笑看生活的起起落落。

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的人能夠看透人生沉浮。生活本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開心,也有失落。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這些沉浮看得太重,那麼生活對於我們來說永遠都不會坦然,永遠都沒有歡笑。比如說馳騁生意場上,有時虧損,有時賺錢,甚至會遭遇逆境,這並不完全是環境的緣故,也不一定是運氣的原因,僅僅是經營方法上出了問題,如果我們沒有用平常心去看待這種局麵,相信這樣的生活肯定沒有陽光。事實上,人生本就有高潮和低穀,何必要讓這些本就無法避免的事情主宰我們的情緒呢?如果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它們,就能安然處之,就能時刻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的人,可以減少憂慮,生活得更加的健康。要知道,現代人的疾病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更嚴重的是來自於心理,而心理上的疾病大多由憂慮所引起。醫生指出,醫院裏一半以上病人的病情都是由憂慮引起的,或因憂慮而加重了病情。

我們往往會發現,先前我們所憂慮的事情簡直是小題大做,甚至是荒謬可笑的,隻是因為當時缺乏這種平常心的調節而導致心不平氣不和。比如說有人會為幾乎不可能得的病、幾乎不可能發生的變故感到憂慮,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是杞人憂天。

所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因為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生活的饋贈,你擁有了,生活就會平靜,如果失去了,那麼道路就會坎坷,人生也會從此不再平靜。隻有用平常心來對待、品味當下的生活,才能永享安然和快樂。

積極思維:不要為昨天而哭泣

成功學專家勞埃爾·皮科克說:“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是他思考問題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維者,喜歡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美國保險業巨子克萊門·斯通也說:“人與人的差別隻是一點點,但這小小的差別卻有極多的不同。小小的差別是思維方式,極大的不同是這種思維方式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因此說,一個人能否成功,取決於態度。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運用積極的思維,建立自信,即使平庸的人也能成就神奇的事業。那些天分雖高,能力又強,但是多疑膽小的人永遠不能有所建樹。

不僅如此,消極思維會在關鍵時刻散布疑雲。一個人在生活中如果總是尋找消極的東西的話,就會形成一種難以克服的習慣——即使身邊出現了不可多得的好機會,消極的人也會看不到,抓不住。他會把每種情況都看成是一個障礙接著一個障礙,最後把人生看成一片黑暗。消極思維會泯滅希望,激發不出人主動向上追求的動力;消極思維能摧毀人的信心,慢慢地使人意誌消沉,永遠隻看得到外麵世界最壞的一麵。

持續的積極思維會讓人更樂意嚐試新事物,冒更多風險,也獲得更大成就。在積極思維的指引下,你就會漸漸地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會使你在事業的發展道路上更加安全,甚至連挫折也不能使你產生動搖。因為你知道失敗不會改變你的整個人生,沒有必要為昨天犯的錯誤而懊悔不已,傷心落淚。積極向上的人會不斷努力,直到好的一麵展露在眼前。對於積極思維的人來說,世界就是奇妙的,並且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工作方麵,積極的心態會形成一種熱烈高漲的工作氣氛,這樣的氣氛更能激發人們的工作熱情,從而更好地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積極能使人產生成就感,也會感染別人。優秀的領導者都有著自己的管理方法,在他們的帶領下,員工渴望在某一領域作出成績,領先他人,這也是那些一流企業能充分發揮一流人才才能的奧秘。

在微軟公司內部,已經營造出這樣一種“氣氛”,那就是“工作第一,以公司為家”。在公司,蓋茨本人對工作的積極態度以及他給予員工的期望,帶動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員工隨時可以向公司的任何人發送電子郵件,不論他們的職位高低。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蓋茨在公司內外同員工聊天、交談,因為蓋茨喜歡在公共場合同員工討論公司的經營計劃,並鼓勵他們突破障礙,努力前進。

蓋茨表現出來的這種積極的工作情緒,讓人們覺得他是在微軟公司做榜樣,以此來營造一種熱烈的工作氣氛。隻要在微軟公司,工作壓力就很大。剛來微軟公司的員工,很少在晚上9點以前回家。一位員工這樣評價蓋茨:“他不但是個工作狂,而且要求很嚴格,如果部下認為辦不到的事,他會自己拿回去做,且迅速而準確地做到幾乎完美的程度,讓大家佩服得沒有話說。在這樣一個如此積極的人手下工作,如果沒有真本事,還真難做。”在蓋茨的帶動下,員工們相互追趕,夜以繼日地為公司奮鬥著。

可以說,在微軟,比爾·蓋茨的積極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他的積極情緒就是在為員工製造一個緊張而富有競爭意識的工作氛圍。微軟的員工努力工作,一方麵是因為比爾·蓋茨本人的榜樣魅力,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微軟能讓這些人才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對那些重視自我價值的人才而言,比什麼都重要。

微軟的積極心態不僅體現在工作上,也體現在了生意場上。凡事都去積極爭取,不輕易地否定自己。所以說,隻有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一個積極的位置上,才能穩步前進,不畏懼一切可能存在的阻撓因素。

積極的心態實際上是人的一種心理素質,是看待事物時表現出的一種樂觀向上的心理傾向,也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有積極心態的人,能夠正確、全麵地看人看事看自己,碰到不順心的事,不會怨天尤人,強調客觀理由;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知難而退,畏縮不前。要知道,世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在於是用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