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讓自己更出類拔萃的十個關鍵思維(1 / 3)

從小到大,在我們的周圍總是有一些出色的人。他們學業出眾,事業如日中天,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讓人覺得他們幹什麼都那麼一帆風順。和這些人相比較,我們很容易產生生活上不如意的感覺。也許會因此而心生自卑,感慨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感慨自己為什麼就沒有如此的成就。於是我們開始頻繁地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不行?”。其實,沒有人阻擋你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除非你自己放棄理想和奮鬥。如果你具備了以下十種思維,你會赫然發現一個更好的自己。

超前思維:用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馬克思曾說: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類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築蜂房以前就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建築師的圖紙,就是他的超前思維。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圖紙。常常聽到身邊有人感慨:“不知明天會怎樣?”“前途茫茫,過一天算一天吧。”“看不到未來呀,路在何方?”……凡此種種,都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對自己的展望,缺乏自己的生活圖紙。

如何把命運握在自己手裏,如何做同行業的領跑者?同樣是離開原來的公司,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倒黴地被企業裁掉,哭喪著離開?有些人卻是令人羨慕地被獵頭以高薪挖走?還有些人,更是主動辭職,愉快地哼著歌兒開創自己的事業去了。差別在哪裏?就在於是否具有超前思維。

耗子都怕被貓抓,隻要貓一出現,耗子都四散逃逸,偏偏有隻耗子不逃,它還冒險地跟在貓的屁股後麵,研究貓是如何運動的。大多數耗子罵它傻,它說這是為了逃避貓的獵捕。

例子有真有假,有正有反,但意思是再清楚不過的了,那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思考問題要有超前思維,看清事物的發展規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思維超前了,就可以做到事事超前。

無論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企業家,要想在現代社會中立足並有所作為,都必須掌握並運用超前思維去贏得時間、爭取主動。通用電器公司董事長曾說:“我整天沒有做幾件事,但有一件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規劃未來。”對未來的規劃和預見正是超前意識的核心所在。

下棋是個考驗人謀略的技藝。低手隻能顧得了一兩步,能手可以預知兩三步,高手則能看出五步、七步乃至十幾步。高手顧大局,謀大勢,不以一子一地為重,以最終贏棋為目標;低手則隻顧眼下,寸土必爭,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人生就和下棋一樣;我們不能總是光顧著眼前,還得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走。尤其是當現實生活的不如意讓我們變得麻痹的時候,我們更應該仔細想想,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明天的我想做什麼?未來的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就在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戴維絲經曆了一件特殊的事情,這件事給了她一次意外的震撼,使她開始重新思考人生。

那天,她正在臥室裏打掃衛生,5歲的小女兒艾麗莎衝了進來,鄭重其事地坐到她的旁邊。

“媽咪,你長大以後想成為什麼?”她問道。

戴維絲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她又在玩什麼想象力遊戲了。所以,為了配合女兒,她假裝認真地回答道:“我想,當我長大以後,我願意做一個媽咪。”

“你不能這樣說,因為你已經是媽咪了。再告訴我,你想成為什麼?”艾麗莎緊逼著問道。

“噢,好吧,我想想……我長大後要成為一名會計師!”她再一次回答。

“媽咪,還不對!你本來就是會計師嘛!”

“對不起,寶貝兒。”戴維絲說,“但是我真的不明白你在期望一個什麼樣的答案。”

“媽咪,你隻要回答你長大後想成為什麼就可以了。你可以是你想成為的任何人!”

戴維絲愣住了,自己到底還能成為什麼呢?她已經35歲,已經有了固定的職業,還有3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有一個稱職的丈夫,擁有碩士學位……對她來說,人生難道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改變嗎?

她調整了一下自己,然後用一種征詢的語氣問女兒:“寶貝兒,你認為媽咪還能成為什麼人?”

艾麗莎看著媽媽,十分肯定地告訴她說:“你可以成為你希望成為的任何人!不過,這要由你自己決定。你可以成為一個宇航員,也可以成為一個鋼琴家,或者成為一名好萊塢明星……總之,隻要你願意,什麼都可以!”

戴維絲非常感動——在女兒幼小的心靈中,媽媽還可以繼續長大,還有許多機會去成為她想成為的人。在她眼裏,未來永遠不會結束,夢想永遠都不過時。

那一次交談過後,戴維絲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她開始起早鍛煉身體,開始把每晚看肥皂劇的時間變為“讀10頁有用的書”,她開始用新奇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一切。

她在改變自己,雖然表麵上她並沒有什麼變化,但她的心已經改變了,它時刻在為自己變成另一個新角色做準備。她有了理想和憧憬:我長大以後會成為什麼?

要知道,我們到底能成為什麼人,取決於我們想成為什麼人。如果我們什麼都不敢想,就注定什麼也不是。所以,我們要時刻想著未來,考慮如何規劃未來。

人生的際遇,我們無法估計,但我們有能力把人生的軌跡導入到一條捷徑之中。對於一隻沒有目標的船來說,任何方向來的風都是逆風。所以,我們不能讓自己的人生白白消耗在無止境的思索該往哪裏走的困境之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讓眼界超前行動一步,做一些恰當的預測和規劃,你就會知道路在何方。

一所國際知名大學30年前曾對當時的在校學生做過一項調查,內容是個人目標的設定和規劃情況。調查數據顯示,沒有目標和規劃的人有27%,目標和規劃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標和規劃清晰的人有10%,長期目標和規劃清晰的人隻有3%。

30年後,哈佛大學再次找到了這些研究對象,並做了新的一輪統計,結果發現,第一類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長期在失敗的陰影裏掙紮;第二類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沒有太大的理想和抱負,整天隻知為生存而疲於奔命;第三類人大多進入了白領階層,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隻有第四類人,他們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幾十年如一日、努力拚搏、積極進取、百折不撓,最終成了百萬富翁、行業領袖或精英人物。由此可見,30年前對人生的展望和規劃情況決定了30年後的生活狀況。

這就是超前思維的價值所在。用超前的思維看待自己,你會發現一個更全麵、更嶄新的自我。給自己畫一張圖紙,給自己設定一些目標和規劃,明天的規劃,一周的規劃,三個月的規劃,乃至於三十年的規劃。擁有了超前思維,你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就能指引自己不斷向前。

反省思維:反省是冠軍的午餐

有了未來的圖紙,我們就有了評價的標準。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應當不時地停下來檢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還在正確的方向之上,查查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還有可改進之處。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煉、完善自己的過程,隻有時時反省自己,才能去除雜質,造就更好的人生。

有人說,反省是冠軍的午餐,反省是進步的基礎,反省是成功的階梯。它能使你通過重重考驗,到達人生的另一個輝煌;它能幫你得到更多的協助,使你前進的道路暢通無阻;它能使你認清形勢,從失敗的深淵走向成功的高台。

曾經有一位女士養了一隻漂亮的鸚鵡,但是它有一個奇怪的毛病,就是經常咳嗽,而且它的咳嗽聲濃濁難聽。女主人以為它是患了呼吸係統疾病,就帶它去看寵物醫生。醫生經過詳細檢查,發覺它並沒有任何疾病,找來找去,最終發現問題隻是出在女主人身上。因為她經常抽煙,所以常常咳嗽,這隻鸚鵡隻是惟妙惟肖地將主人的咳嗽聲學會罷了。

無獨有偶的是,有個年輕人向心理醫生訴苦,說他的母親經常囉囉嗦嗦,令人感到十分厭煩。經過接觸,心理醫生發現他的母親的確十分囉嗦,但是同時發現她本來不是這樣的,她之所以變得囉嗦,是因為兒子從來不在她隻吩咐一兩次的時候就把事情做成,總要她三番五次地提醒,久而久之,就變得囉嗦了。

這兩個故事中的女主人和年輕人,一個是自己有煙癮,一個是自己從來不把母親的話放在心上,卻從來不檢討自己,反省自己的作為。而隻是“理直氣壯”地把過錯推給模仿主人的鸚鵡,推給苦口婆心的母親。

法國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家拉伯雷說過:“人生在世,各自的脖上扛著一個褡子:前麵裝的是別人的過錯和醜事,因為經常擺在自己眼前,所以看得清清楚楚;背後裝的是自己的過錯和醜事,所以自己從來也看不見,也不理會。”那女主人和年輕人都是看不到自己過錯的人,如果他們懂得自我反省,就不會輕易“理直氣壯”地責怪別人了。

反省是一種謙讓,能夠包容攻擊自己的人;反省是一種自責,能夠檢點自己不軌行為;反省是一種大度,能夠凝聚人氣。善於反省自己的人在遇到挫折時,會換個角度去思考,看到柳暗花明的前景;在與別人發生誤會時,會退一步對待,擁有海闊天空的大氣;在學習中遇到困惑時,會泰然處之,取得茅塞頓開的效果。

肯反省才會有進步,所謂“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於人”。有教育心理學家發現,在學習上有兩類人:內控製者,外控製者。內部控製者把學業成績的好壞歸因為個人的努力、勤奮程度和能力水平,而外部控製者卻把學習成敗歸結於運氣好壞,學科的易難以及老師的教學水平,所以,一旦失敗隻會怨天尤人,或幹脆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少研究都證明了內部控製者更容易成績好、進步快,而且日後的成就也較大。可見,自我批判能力越強,往往智慧和精神境界就越高,越能創立偉大的事業。

其實,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既是一個人修性養德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強人之生存實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來看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個人極不滿意自己的工作。

一天,他終於受不了了,憤憤地對朋友說:“我的上司一點也不把我放在眼裏,改天我要對他拍桌子,然後辭職不幹!”

“你對那家貿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嗎?對於他們做國際貿易的竅門完全明白了嗎?”朋友反問道。

“沒有!”他狠狠地說。

“古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建議你還是好好地把他們的一切貿易技巧、商業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甚至連怎樣修理影印機的小故障都學會,然後再辭職不幹。”朋友說。

那人覺得朋友的建議有道理——以公司做免費學習之所,把什麼東西都弄懂了之後,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氣,又能有許多收獲嗎?從此,他默記偷學,甚至下班之後還留在辦公室裏研究商業文書的寫法。一晃一年過去了,一天,那人和朋友又見麵了。朋友問:“你現在大概把公司的一切都學會了,可以拍桌子不幹了吧?”然而,那人卻紅著臉說:“可是我發現近半年來,老板對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了!”

在不斷的自我反省中,主人公收獲了更好的工作和更多的認可。而他朋友的話,對我們也有啟發。這是段充滿智慧、用心良苦的規勸之語,委婉地道出了人們平素極易出現而又極易忽視的一種毛病:在工作中,當我們在上司的心目中占不著“分量”時,我們常常隻知一味地牢騷滿腹,抱怨上司的不公,卻不肯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問問自己“能”有幾許?“力”有幾何?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看能不能匹配自己理想中的職位;回想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的實際表現,是否能獲得上司和同事的首肯和讚許。假如自己也有實力,也有工作業績,但還是沒得到上司的賞識和稱讚,是不是應該再考慮一下自己做事的表現方式是否符合老板的意願?不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人,也不在跌倒的地方一蹶不振,反省自己,抬頭向前,這才是正確的人生之路,成功之路。

總之一句話,反省是水,人生是茶,隻有多泡幾遍,茶才會更香更濃。

否定思維:做一個敢於否定自己的人

我們說,自省的更高境界是自我否定。當然,否定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做一個經常否定自己的人,就是多問自己幾個問題,給自己創造一些壓力和挑戰。人,時常需要自我提醒、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一下,因為生活具有迷惑性,這時候就需要停下來進行自我質疑或者向他人請教。可以說,不敢自我否定的人,遲早會被別人否定。因為,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一個人倘若不能坦蕩胸襟,大膽地解剖自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就不可能在一個個無知中學會超越自己,發展自己。魯迅曾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

縱觀名人,馬克思本想成為一名詩人,安徒生想成為一名演員,魯迅曾經去日本學醫,高斯曾想當作家……但他們都經曆了自我質疑的階段,最終放棄了自己的初衷,進行了自我否定,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方向,最終成就了自己。當然,自我否定並不是簡單的“否定自我”,而是為了優化和建設而懷疑,為了肯定而否定。這種“否定”應該建立在自我修養與學識提高的基礎上,正所謂不破不立,隻有敢於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才能有新的突破與新的作為。

像很多導演經常說的那樣——“我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部”,我們也應如此。沒有質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勇氣,就是缺乏前進的勇氣,就會故步自封。據說齊白石七十多歲時曾對客言道:“我才知道,自己不會畫畫。”這絕不是一句簡單的自謙,更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一位臻於化境的大師“衰年變法”後的自我反思和升華,從而到達一種新的藝術境界的感悟。

否定自己的前提是認識自己。雖說自我質疑、自我否定的過程是痛苦的,但目的是要解決好自我發展的問題。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時常需要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但又不可否定過頭,從而使自己失去麵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我們處在一個變化速度極快的時代,可以說,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們稍有遲疑,就會失之千裏。故步自封,拒絕批評,忸忸怩怩,失去的就不隻是千裏了。我們到底應該為麵子而走向失敗,走向死亡,還是丟掉麵子,丟掉錯誤,迎頭趕上呢?要活下去,就隻有超越;要超越,首先必須超越自我,超越的必要條件是及時去除一切錯誤。去除一切錯誤,首先就要敢於進行自我批判與自我否定。

他出生在美國聖地亞哥的一個貧民家庭,父母沒有固定工作,長期生活在饑寒交迫之中。

連高中的學業都沒有完成,迫於生計,他輟學了。輟學後,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小餐館洗盤子,每天下午4點上班,常常工作到翌日淩晨。這樣的生活讓他疲憊不堪且極為厭煩。丟掉洗盤子的工作後,他又到一家停車場去洗車,沒多久,又換到一家洗潔管理公司工作,常常洗地板到深夜。如此不間斷地更換工作,讓他總忍不住地想:“可能我一輩子隻會洗東西吧?”

工作期間,他開始嚐試改變自己的生活——每天辛勤的體力勞動之後,他都會用5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學習。當時,很多同伴都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做體力勞動的人每天還要這樣拚命讀書?

20歲那年,他開始到處旅行,曾經和兩位好友用300美元,橫穿了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靠汽車和步行,行程1.7萬英裏。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讓他吃盡了苦頭。就是在那個時候,他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必須橫穿自己的撒哈拉沙漠。

30歲那年的一個晚上,他怎麼也無法入睡,他質問自己:“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卻還是住在便宜的公寓中,不能開名車、住豪宅?”這時,他忽然意識到,成功或許沒有捷徑,但是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一些規律而已。

從那個夜晚開始,他開始認真思考成功的方法。通過觀察同一家公司的頂尖業務高手,他開始學習他們如何拜訪客戶以及時間的管理方法。之後,他開始對自己進行有序的調整,並製定了一係列新的工作規劃。不久,他的業務水平開始迅速提升,很快賺到了數倍於以前的收入。這樣的生活,過了將近十年,他也漸漸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業務員成長為一名業績出色的業務員。他的業務越做越大,賺取了巨額的財富。

在他的人生事業一片光明的時候,他又開始不斷質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而後,他突然放棄了這項事業,轉去做演說家和作家了。憑著自己的執著與智慧以及對成功的特殊理解和對成功規律的準確把握,很快,他就成長為在國際上光芒四射的演說家和潛能激勵大師。他開始不斷出版專著,四處演說。

二十多年來,他足跡遍布九十多個國家,曾經在四十多個國家舉行了關於成功的演講,每年有四十多萬人接受過他的言傳身教,他成了全球業務員頂禮膜拜的心靈導師。他還曾經是比爾·蓋茨的業務導師,巴菲特、邁克爾·戴爾和傑克·韋爾奇也都曾聽過他的演講。他出版了多部成功學著作,作品暢銷全球。

他就是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遜的潛能激勵導師,全美最具影響力的演說家和成功學講師,當今世界上最知名的心靈導師——博恩·崔西。

由此看出,在生活中隻有不斷地否定自己,才能更進一步。不斷否定自己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心理認可和自信,也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心理過程。一個人隻有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獨立地作出判斷和行動。他才能夠不怕否定、批評和指責,有自己內在的標準。才能夠不尋求讚許,不為了得到讚許而喪失自我。才能夠不停留在現在的安全感裏,敢於展現勇氣去追求自我實現。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黑洞悖論”理論一舉成名。2004年7月21日,他宣布了自己的最新假說,認為黑洞信息並非“隻進不出”,推翻了自己之前認為的“黑洞消失,內部消息也不知去向”的說法,這是霍金對自己的一次大膽質疑與否定。

就像陶淵明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說的“覺今是而昨非”那樣,成功的人生也應該有“覺今是而昨非”的勇氣,勇於自我否定。在自我質疑與自我否定中前進,就是一個不斷歸零的過程。在人生的道路上,隻有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歸零,不讓已經取得的成績成為探索新道路時背的包袱,這樣創造出來的成果才能不被後人“否定”、“歸零”。

我們看美術大師們的作品,基本上都會分成各個時期來研究。很多時候,雖是一個人所做,但是不同時期的作品往往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點,差別是極為明顯的。這就是前輩大師們不斷“自我質疑”、“自我否定”的成果。

畫家黃賓虹老人,早年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受新安畫派疏淡清逸的畫風影響很深,但也兼法元、明各家。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六十歲以前是典型的“白賓虹”,而花甲之後,特別是七十歲後,所畫的作品,淋漓、渾厚;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形成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可以說,從“白賓虹”到“黑賓虹”,兩者之間就是經曆了一次自我質疑與自我否定。如果沒有這次從“白”至“黑”自我否定,黃賓虹先生也許隻能算是一個中國山水畫傳統的優秀傳承者,而非今天開一代風氣的大宗師。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遠處潮起潮落。勇於質疑自己,否定自己實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從狂妄自大的心靈陶醉中把自己解救出來,一點點的質疑就是一點點雨後的彩虹,一點點的質疑的背後就是一盤盤素淡的人生點心。

強者思維:有對手存在,讓自己變強

世界上充滿了競爭。競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有競爭就必然有對手。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對手似乎永遠都是與我們相對立的,似乎它就是我們眼前的障礙。學習中的競爭對手,希望和目標的爭奪者,有時甚至還給我們的人生道路帶來諸多不便與坎坷。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些人討厭對手,害怕對手,恨不得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一個對手都沒有。他們把自己的失敗、苦難和挫折都歸結為這些對手的存在,似乎隻要這個世界一個對手都沒有,自己便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沒有對手的生活會變成怎樣?

在秘魯的國家森林公園裏,生活著一隻年輕的美洲虎。為了保護這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秘魯人專門辟出了一塊近二十平方公裏的森林作為虎園。虎園環境美好,還有人工飼養的成群的牛、羊、兔、鹿供美洲虎盡情享用,參觀的遊人都認為這是美洲虎生活的天堂。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從來沒有人看見美洲虎去捕捉過那些專門為它預備的“活食”,也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它王者之氣的威武。隻見它吃了睡,睡了吃,整天耷拉著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