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全球公民社會與民主(4)(1 / 3)

受羅西瑙影響,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和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內格裏(Antonio Negri)提出了“帝國理論”。“帝國”區別於傳統的帝國主義,它不建立權力的中心,不依賴固定的疆界和界限,是一個無中心、無疆界的統治機器。帝國通過指揮的調節網絡管理著混合的身份、富有彈性的等級製和多元的交流。哈特和內格裏認為,帝國首先是繼民族國家的主權之後接踵而來的一種新型主權。它通過單一的主權原則把三種古典形式的政府——君主製、貴族製和民主製——合而為一而取消了這三者的相互更替。其中,一些強勢國家和政府間組織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常常體現出君王般的權力;當少數國家聯合行使其權力時,貴族製表現得昭然若揭;而當民族國家並沒有足夠資格代表他們的人民退而訴諸非政府組織時,帝國就成為具有民主製或者代議製特點的製度。全球公民社會的作用正在於它是帝國民主製借以實現的載體,與其他的力量一起共同支撐著帝國主權。

無論是羅西瑙的二元格局還是哈特等人的“帝國”,實際上都是一種自由多元主義的狀態,強調代表、分權、對公共權力的限製以及通過協商進行統治。這與全球治理委員會報告中的精神是一致的,代表著自由主義的全球民主理想。這種自由主義的民主多元主義有助於實現更為有效的代表以及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透明度和責任性,但它仍無法解決困擾著全球治理的民主不健全問題。正如安東尼·麥克格魯所指出,民主多元主義既忽視了國際體係中權力結構的不平等,又忽視了全球資本與全球公民社會力量之間的權力失衡;它不願意承認,權力的不平等往往使得民主成為強有力的既得利益集團的俘虜。

從質疑自由主義的全球民主模式出發,赫爾德的世界主義民主和韋普納等人的草根民主(或稱為激進多元民主)理論都試圖破解權力不平等問題,以建構一種不同於自由主義的全球民主模式。

赫爾德的世界主義民主理論以其著名的全球治理理論為基礎。全球治理理論力圖發展一套管理國內和國際公共事務的新規製和新機製,強調管理就是合作,認為政府不是合法權力的唯一源泉,公民社會同樣是合法權力的來源,它把治理看作當代民主的一種新的現實形態。全球治理依賴於多元的決策主體,是一個政治權威和權力中心相互交織的體係,其中全球公民社會的地位受到了特別的重視。赫爾德強調:“如果社會運動、非政府組織、區域性的政治組織等被排除在全球治理的含義之外,那麼,全球治理形式的動力將得不到恰當的理解。”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吉登·貝克(Gideon Baker)將世界主義民主理論看作全球公民社會的模式之一。

具體而言,赫爾德認為民主必須服從全球化變革對國內和國際權力中心的影響,“不然的話,民主在決定政治活動的樣式和界限方麵就很可能變得越來越缺乏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與市民社會的國際形式與結構,必須被構築到民主思想和實踐的基礎當中去”。為此,他構想了一種全球新秩序:“在區域性和全球性相互聯係的情況下,隻有當所有其他各種行動、政策和法律都是互相聯係、互相交織的共同體都做出承諾時,人們在自主性方麵的共同利益才能得到充分保護。因為,民主法若要有效,它就必須國際化。於是,民主主義者的責任,就在於實施世界主義民主法和建立世界主義共同體——所有民主社會的共同體。他們有責任建立政治行動的跨國性共同結構,這一結構本身就能夠最終為自決的政治提供支持。”此即世界主義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