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出殯下葬那天,整個軍營之內俱縞素,整個儀式是由諸葛均主持。
按照中國古代喪葬的禮法來講頗為繁瑣: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和黃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伴有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屍體淨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於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挽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停靈:又稱暫厝,將屍體在靈堂停放若幹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於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製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吊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係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殮:當著家屬的麵,將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誌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並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於清明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但是實際情況有別,目前這種情況就是高規格下葬即可。必要的幾步是需要有的,例如:大殮,出殯和下葬。
等一切完事之後,諸葛均和諸葛誕都長出了一口氣,心裏說:
“不求未來在盜墓之路上欒久母子幫上什麼忙,就求不要生事端也就阿彌陀佛了!”此話放下不表。單說在下葬這天,出現了一件異事,需要說一說:
諸葛誕他們從曹營出發的日子是臘月裏的時候,還好,趕上了一個暖冬,天氣不是太冷。按照預想,應該是行走百日,然後正在春寒料峭之時抵達可盜掘的古墓群。行軍速度較快,比預想提前了一個月。所以說,此時正是春寒料峭之時,天氣還顯得略微的寒冷一點,本來山上的草木大多是保持著一種特有的蒼翠,而不是油綠。很多花在這是時節是不該開放的。但是,就在欒久母子下葬那天,本應在農曆陽春二三月才開放的惠蘭卻提前了整整一個月開放。惠蘭也為欒久母子重返安靜的墓穴而動情,藍盈盈的綻放在方圓數十公裏內的群山之上,真可謂“花隨人意開,天隨人意變”。
滿山的蕙蘭,那麼豔,那麼藍,像浩渺的天空般深邃……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看得爽了賞個錢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