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青羊宮裏應如舊 腸斷春風萬裏橋(1 / 2)

師徒倆是二月入的劍閣。

此時正是初春,天地開始複蘇。

師徒倆欣賞完劍閣風光和棧道奇景後,來到利州。

利州是女皇故裏,還有陰平古道,為古代川西出入西北的主要通道。

三國時諸葛亮曾派兵把守,後鄧艾率軍自陰平道經摩天嶺‘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從而滅蜀。

岐竹帶著清徽去了皇澤寺摩崖像、千佛崖摩崖像,更得去張天師修練飛升的鶴鳴山。然後一路遊玩,來到太白故裏。

李白是唐最偉大的詩人,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因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深厚道家精神。李白很早就相信喜歡道教,喜歡隱居山林,喜歡求仙學道。

江油青蓮鎮,李白故裏前有匡山如屏,後倚天寶、太華諸山,峰巒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點有太白碑林、隴西院、太白祠、名賢祠、衣冠墓、磨針溪、洗墨池、粉竹樓、月園墓等。

站在隴西院,看著太白故居,師徒又展開了對話。

“師父,你說李太白是謫仙,是詩仙,是道家之人,那李太白後來飛升了嗎?”

“當然飛升了!”

“哦,既然飛升了,那李白之死,為何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李太白嗜酒,最後是醉酒後溺亡的,可沒人說他是得道升天的啊?”

“胡說什麼?李白著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跳入江中捉月,讓天上月宮玉兔帶上天的。有詩為證:采石月下聞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

“是不是哦?但也有詩為證: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呢?”

“那是胡說,這是別教的人詆毀太白。有詩為證: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隨行。當時落水非失腳,直駕長鯨歸紫清。最後李太白飛升,魂歸紫清。”

“是嗎?我來酹酒江之睺,春草幾綠三尺墳。當年有孫為收骨,捉月之說誰爾雲?這詩又說明什麼?”

“你……總而言之,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場上實現‘輔弼天下’的弘願,又不願改變自己狂放不羈的性格。結果也隻能借詩抒懷,‘痛飲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靈魂了此一生。正如小他十一歲的好友杜甫所言,縱使能贏得‘千秋萬歲名’,那也不過是‘寂寞身後事’了!”

師徒倆就李太白是否升仙這個問題,沒有爭出勝負。於是兩人擱置爭議,一路玩一路耍,心情爽快,活潑開朗,喜笑顏開,奔向成都。

成都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以‘周太王從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

秦人按鹹陽建製興築成都城垣,當時城周12裏,高7丈,成都在這一年正式建立。

後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岷江兩岸百姓興建的都江堰,二千多年來一直澆灌著成都平原。

由此,成都水旱從人,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故世稱“天府”。

西漢時期,成都織錦業馳名天下,當時,在城西南設立了錦官,專管織錦,並築有錦官城,故成都又有“錦官城”、“錦城”之稱。

五代後蜀主孟昶時,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故成都還有“芙蓉城”、“蓉城”之稱。

青羊宮是道家落腳打尖的首選之地,岐竹就帶著清徽來到青羊宮。

青羊宮側依錦江,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是西南地區建築年代久遠、規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也是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有詩為證:“岡阜崔嵬,樓台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

青羊宮始建於周朝,原名青羊肆。《蜀王本紀》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

時隔三年,老子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子顯現法相,端坐蓮台,尹喜敷演道法。

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子傳道的聖地。到了唐代,青羊觀的規模已相當大。

兩人來到青羊宮前,第一座建築是山門。隻見山門莊嚴宏偉,重疊飛簷,龍、虎等吉祥物,雕鑲在飛簷壁柱上,雕刻精細,造形典雅。金字橫匾“青羊宮”高懸在山門上方。

左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還有皇恩九龍碑一座。

右邊塑有白虎像一尊,並有七星樁,上刻有道教秘傳天書雲篆,根據中天北鬥七星布局,稱為北鬥七星樁。還有龍鳳樁、大石獅一對、龍王井一口等。

最奇特的是山門前西側獨角銅羊,十分奇特,擁有十二屬相的特征。有羊胡、牛身、雞眼、鼠耳、龍角、猴頭、兔背、蛇尾、豬臀、狗肚、虎爪、馬嘴,是以十二生肖特征合為一體,似羊非羊,形象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