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陳勝起義時的豪言壯語。是啊,王侯將相本無種,這也許大家都知道,但每朝每代的大部分的權利,財富仍然集中在王公貴族,官僚階層,草根百姓慢慢爬上高位的終是少數。
這並不是陳勝的話錯了,而是社會錯了。自古以來,中國的封建製度向來就是等級製度,高度的唯權主義使得上位者的權利無限的擴大,在當上位者享受到權利帶來的快樂時,他們便開始鞏固自己的權利。鞏固的手段形形**:文字獄來杜絕百姓對皇位的不軌之心,誅九族強調了家族整體的意識,拉幫結派打擊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敵人等等等等。古代的君臣大力地宣揚富貴是天生的,個人有個人的命,都是維護自己權力地位不受侵害的手腕。在實行科舉製之前,封建社會選拔官吏主要靠"察舉",就是從地方到中央逐級推薦選拔.這種製度隻重門第,不重才學,被選拔推薦的大多數是地主,官僚家庭的子女,平民百姓很少有機會被推薦,這就是典型的門第觀念.兒從隋朝開始的科舉也隻是為了給百姓留些希望,安撫人民的一種製度,試問有多少考生,又有幾個狀元?百官都已經有了,一個狀元,一個六品小官對朝廷,對官僚階層來說無關緊要。科舉在現在看來,隻是一種神話,但對於當時的百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卻有了太多的誘惑,民間也逐漸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取向。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局麵,也是在位者願意看到的景象,內鬥,百姓的內鬥。
幾千年的文化熏陶,導致的隻是中國政治的特有文化:“凡是”主義;見了上級低頭哈腰地問好;“少說少錯,多做多錯”的思想。沒有人敢和上級據理力爭,沒有人敢對上級拍桌子扯嗓子,沒有人敢指責上級的錯誤,甚至連說話不卑不亢都很難做到。克林頓年輕的時候,因與肯尼迪的握手萌發了入主白宮的誌向,經過不懈地努力和奮鬥,終償所願。施羅德酒醉的時候,拍著總理府的鐵門高呼“總有一天,它會成為我的”,後來他果然成為了德國總理。克林頓和施羅德都來自平民家庭,他們都英氣勃發,立誌攀登權力高峰。這樣的青年中國有嗎?也許有,但其誌向大多不會久長,也不敢公開宣揚。有誰見過某位正常青年指著中南海紫光閣說那注定是他的?又有誰見過有人鼓勵年輕人要誌向高遠立誌成為國家主席或總理?
英雄意識是每個年輕人的自然本能,豪氣幹雲、野心勃勃是每個有成就者的最基本素質。記得國外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富豪押下巨額賭注,誰能回答他的問題誰就能享用這筆巨額財富。富豪的問題是:成為富豪的根源是什麼?眾人踴躍解答,各種答案千奇百怪、眾彩紛呈,但卻無一人答對。後來有位小姑娘終於揭開了迷底,她的答案是:野心。這個故事相信很多人知道,但它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野心是一切成功的前提!說明了野心是功名利祿的根本動力!!沒有野心的人注定進入不了成功者的行列,沒有野心的社會注定是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沒有野心的國家也注定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一個國家,在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有野心,大家都尊重野心,社會也提供給野心最龐大最公正最合理的角鬥場,那麼,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就會能人輩出、財富瘋長、國家富裕、民族強大。反之,野心不僅得不到鼓勵反而備受壓製,不僅得不到尊重反而受到排斥和唾棄,那麼這個社會將缺乏生機,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這個民族也就不會有希望。
中國的英雄大都出於亂世,曆經爭雄,大勢底定,成功者就會強烈壓製他人的英雄之念,迫使人人皆順民、個個富奴性。整個社會如此運轉一段時間之後,直到國家崩壞,草莽始再輩出。這就是中國的宿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陳勝於亂世的悲嚎,和平時期為何就不見她的蹤影?難道一個眾生平等、機會均等、能者上庸者下的社會不是全民利益的最大訴求?
千年的曆史,為我們帶來的並不全是精華和榮譽,不要去刻意地排斥那些屈辱的曆史。不從曆史中去尋找,盲目地誇誇其談,鹵莽的仇日反美並不能使我們的祖國母親更健康,更強大。隻有自身的進步才是最實際的:國家不富強,那就沒有發言權;社會不健康,那就沒有未來;人民要是不團結,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中國人是龍,三個中國人是蟲。這說的便是中國人缺乏合作能力。國家需要新鮮的血液,社會需要進步的人才,年輕人需要野心。居於高位的人都想通過自己的手段爬得更高,但他們從不去思考他們的能力能勝任什麼工作。這類人,他們往往都有很高的輩分,而在中國,這又是非常重要的。輩分可以代表經驗,代表能力,代表等級,倚老賣老,在中國是非常常見的現象。熱血的年輕人則因為沒有輩分,隻能從頭做起,慢慢地爬,等終於有了些權力時,鬥誌,銳氣也被消磨光了,輩分給他們帶來了處事圓滑,教會了他們打太極,讓他們向更高的高峰攀爬。但是——這是人民需要的嗎?
王侯本無種,將相能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