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想法:
“我現在掙得不少,花得不少,每月工資剩不下什麼,等以後再理財吧。”
“現在還沒有理財的計劃,以後再說。”
……
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麼就要注意了,你已經陷入了一種錯誤的理財觀當中。錢少並不是不理財的理由,相反,越是工薪階層越要理財,並且要越早理財!
初入理財之道,經驗不足,難免會有磕磕碰碰,早一天開始就早一天積累更多的經驗,也會早一天讓自己成為理財高手,步入富人之列。
以Bairn為例,他剛剛畢業不久,參加工作才6個月,月收入3000元。每月的開支,包括房租水電、生活開銷、交通費等等,固定要花去1700元左右。他並不是沒想過理財,可是一想到經濟不景氣,手裏的錢也不多,就幹脆放棄了理財的想法。工作了6個月以後,一分錢的積蓄也沒攢下。
眼看著別人都有女朋友並且開始談婚論嫁了,Bairn暗自著急,可是他一點積蓄都沒有,有哪個女孩子願意跟他在一起呢?於是Bairn下定決心要理財,他找到一位專業的理財師尋求幫助,將自己的情況告訴了他。
理財師根據Bairn的情況幫他算了一筆賬,見下表: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8萬元是Bairn做夢也沒想到的數字,在他看來,自己這個月光族能有1萬元的積蓄就很了不起了。
10年後,Bairn就可以擁有近30萬元的積蓄了。
至此Bairn後悔自己沒有早一天開始理財,如果剛剛參加工作時就這樣理財,現在的自己也算是小有積蓄了,看來這6個月是被白白浪費了。所幸Bairn醒悟得不算晚,他暗自下決心,從現在開始,理財隻爭朝夕!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早理財的概念呢?因為貨幣具有時間價值,現在你手中的貨幣要比未來獲得的等量貨幣具有更高的價值。
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現有的一單位貨幣要遠大於未來的一單位貨幣,因為現在節省下來的一單位貨幣在未來消費時必將有大於一單位貨幣的價值供你消費。這理論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就是所謂的複利,也就是利滾利、錢生錢!
複利有明確的計算公式:
假設A、B兩個人都用利滾利的方式來理財,A從25歲開始,每年向賬戶中存2000元,直到35歲不再存錢,任由利滾利施展功效。
B從35歲開始,同樣是每年向賬戶中存入2000元,一直存到他60歲。
這樣算下來,A從25歲到35歲一共投入的本金為2萬元,而B從35歲到60歲投入的本金為5.2萬元。這樣看來,B比A的本金投入要大得多,假設年收益率是恒定不變的9%,那麼兩者的收益是否也是B比A要大得多呢?讓我們來看表格中所示就一目了然了。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當A到60歲時,賬戶中利滾利已經有了311306元,而B到60歲時,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本金,賬戶中卻隻積累了203446元,當減去本金後發現,A獲得了利潤291306元,而B隻獲得了利潤151446元,兩者相差139860元,這幾乎是一倍的差距。
這一比之下就明顯看出了早理財的優勢,它不隻能讓我們輕鬆獲得更大的收益,還能使生活更有保障。因此,早一天理財,就能早一天過上富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