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明神宗朱翊鈞特詔贈上柱國,蔭一子尚寶司丞,賜諡“文忠”。
“文”者,表其於嘉靖二十六年得中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院,文采風流舉世無雙;“忠”者,表其執政一十六年,憑玉末命,公忠體國,受穆宗之托任顧命大臣,挽明朝大廈於將頹,開創萬曆鼎新氣象。可謂極盡哀榮!
張居正死後,七魄散去,生魂湮滅,靈魂與覺魂合而歸一,功德茵蘊,真如不動,在五彩祥光中魂體由接引使者護佑著,直奔天界而來。
接引使者是一位仁善敦厚的仙吏,他將張居正引到太白金星神身邊,朗聲稟道:“上仙,接引吏杜仲,新接功德位待詔一位,名喚張居正,特請神器鑒識。”
太白金星是一位穿明黃霓裙、頭頂峨冠、手執琵琶的女神。諸位,太白金星不是白胡子老頭嗎?其實大謬不然,吳承恩誤人不淺,明朝及此前,太白金星就是女神形象,白胡子老頭不過是履行職司、行走三界的諸多化身之一。
作為淩霄仙使,太白金星執掌九天神器離魂琵琶,接引使收集的一應死後不入森羅、不成遊魂的、可晉天人的靈魂,均需經過神器論定。
天則以為可,依功德由晉天位;天則以為不可,則複送去六道輪回。
故此,淩霄仙使太白金星、九天神器離魂琵琶,接引使者杜仲和他的小夥伴們,共同維持著芸芸眾生直升淩霄天界的唯一天路。
美聲仙音淙淙,女神娓娓言道:“張先生在凡世,一生風雨、順承民心,當是功德星無疑,隻待本仙鑒識,便可消去凡念,塑得仙體,直上青天攬明月,永生於天宇了!”
張居正謙虛而自矜地微笑著。
“微勞薄功,不稱褒眷,敬請神仙裁斷!”
太白金星聽了亦微微一笑,美目溢彩,素手輕揮,琵琶聲宛轉,響奏起《太清玉虛還魂樂》,仙殿之中騰起一片煙霞,塑形種種,反演著張居正生前種種情境故事。
他六歲為詩、十二歲入生員、十六歲中舉、二十三歲中二甲進士,進翰林院、複入閣、再首輔天下,先後效命於明朝世宗、穆宗、神宗三代。
他曆經閣部傾軋,拚卻丁憂違製,亦將萬厲新政推行了下去。以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撤冗員,以“一條鞭法”改變賦稅製度、改善明朝財政,以戚繼光、李成梁等驍將整飭籌邊、壓得北元隻能喘息。
入閣一十六年,統領天下文官當匱十載,不負隆慶顧命之托,憑玉末命相輔萬曆,挽江山於危情,功高蓋世、彪炳史冊。
諸事了了,張居正靜立一側,淡然閱過生前經曆,由著煙霞演繹平生。他自知生前亦有疏錯,但為人胸襟坦蕩、勤勉有為,是經得起檢驗和回顧的。
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親情忘不了!
讓張居正呼吸加速的,隻剩下凡世親眷。蓋因那接引使者杜仲曾言,一旦離魂神器審核一關無礙,即可直登星位、凡念化去、萬事成空,一如飲了黃泉森羅界的一碗孟婆湯,對人界的感情牽係即行拆解、戀無可戀。
既將告別前塵往事,真是感慨萬千!
張居正駐足而立、癡癡相望,心頭彌漫著一生的感潰和熱愛。
他——
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年輕時的張文明和趙氏,頭胎生男時歡欣雀躍,祖父張**更是賜下白圭之名,全家激動不已;
看到了張文明平生放浪形骸,七次鄉試不第後悶悶不樂,父子性格不和疏離生隙,母親趙氏居中彌合,平常家庭自有酸甜苦辣。直到為父的望子成龍、心願盡付,為子的一朝得誌、名揚荊襄;
看到趙氏為添補家用織紗紡布,漿洗衣物,以及自己老來侍養母親的孝悌;
看到孩提時的居敬、居易、居謙三位弟弟及小妹,以及自己天真無邪的童年;
看到元配顧氏點點滴滴的恩愛,以及她風華早逝鬱結難言的悲愴,以及同續弦王氏共渡的生活種種;
看到嗣修、懋修、簡修、允修、靜修諸子,及愛女惠蘭,嚴父率先垂範,厚望有加,諸子不敢懈怠,立誌詩書治國齊家。老大、老二、老三進士及第,實在快慰,唯老四憊賴,終走上武職一途,令人扼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