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你們知道吧?”小代向我們問到,等我們點頭之後,他接著解釋到:“所謂“鏡子裏的世界”,就是看起來沒什麼不同,但物質特性卻完全相反的這樣一種存在,科學家把這種奇特的物質稱為“反物質”。
學物理課之中,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帶負電的電子和不帶電而有一定磁性的中子組成的。所謂反物質,就應該由包含帶負電的質子、帶正電的電子,以及磁性正好與前麵所說的中子相反的“中子”組成。
如果正負電荷具有完全對稱性,宇宙裏的物質具有完全對稱性,既然存在地球這樣的星球,是不是也會有另一個和地球完全相反的星球呢?根據宇宙大爆炸的學說,可以進一步推測,一百五十億年前宇宙誕生時所產生了大體相等的物質和反物質,我們所在地球或者太陽係很可能隻是宇宙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另一種星球是由帶負電的質子、帶正電的電子以及與中子磁性相反的反中子來組成的,可以組成與正物質相對稱的“反星球”、“反銀河”,甚至還有“反人”存在。如果是這樣,那麼現在這些“鏡子裏的世界”在哪裏?”
“問題就在這裏,另一個世界存在嗎?”小代自問自答到:“從原子和反原子的本性出發,當粒子和反粒子相遇時,正負相抵,就會“湮沒”,進而化為“光”彌散到空間。
我們的銀河係完全是由普通物質構成的,所以一旦製造出一個反粒子,不管是在實驗室裏還是在星球內部,在它遇到一個粒子並湮滅以前隻能存在短短的一瞬間,由此我們不難解釋為什麼在我們的世界難以找尋到反物質的蹤影了:反粒子都是從宇宙射線獲得的,而宇宙射線要到達地球,首先要穿過厚達三千千米到四千千米的大氣層,所以射線中的絕大部分反粒子在到達地球前都已與大氣層中的粒子相遇而“湮滅”了。
盡管目前有足夠的技術產生“反電子”和“反質子”,並且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保存這些反粒子,還可以用它們與電子或質子相碰撞,但是卻還未能像一般物質中的電子和質子那樣,把“反電子”和“反質子”結合起來組成“反物質”。
在人類所觸及到的空間中,並未發現反世界存在,這對於人類來說應該是既幸運又不幸的事。幸運的是我們可以躲過與“鏡子裏的我們”相遇而灰飛煙滅的結果,不幸的是我們的種種假設、我們對宇宙的探知、我們對未來的掌握卻遭遇到了難題。”
“這世界上,真的有所謂鏡子中的世界存在麼?”我有些疑問,不過見到另個小代之後,我的想法就有了改變。
婷婷倒是認同地點了點頭,仔細的思索了之後,補充說到:“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見到那些其它空間的生物,可凡事有例外。若是有人為破壞的話,很可能就會造成兩個空間之間的關聯。”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仔細想來,這世界本來就是個被不完全定義的東西,人類了解的東西太少太少,卻又有將一切定義的衝動,這使得定義本身就有其缺陷。
當然,這話說出來,像是懷疑論者了。如果沒有所謂的權威進行定義的話,究竟什麼是真實。
世界就像是一個屋子,裏麵有無數的鏡子,如果看真實的文字是正的,我們將自己看到的定義為真實,那麼當我們看到鏡子裏的影像時,我們發現反麵也是存在的,那麼怎麼區分到底哪裏是真實哪裏才是鏡子裏的世界呢?或者不論鏡子裏的還是真實的都是不能確定的吧。如果有人看到了屋子裏所有鏡子裏的像的話,並且試圖將看到的想到的告訴別人,那個人也將成為大家眼中的精神病了。
這些道理,大多是從書中看來的,囫圇吞棗的結果,隻能是不明白其中的真諦。越想下去,腦袋就越疼。
隻怪我以前不喜歡讀書,對於這些事情的具體原因,還是解釋不通。若是那時候肯用功的話,想必也不會為這些模棱兩可的答案而煩惱了吧。
還有小代,他對這些知識的掌握,似乎多的有點過分了吧?以前,沒看出來他有這方麵的見識啊。
想不通的事情,我向來不喜歡多想。於是,我撇開這個話題,向小代征求意見:“小代,你認為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
小代苦笑了聲:“明哥,你看我現在這幅模樣,還是先休息片刻之後再說吧。”
“我想,我們是沒時間休息了。”站在旁邊沒說話的仔仔,忽然開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