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先進青年文化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必然選擇
世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經濟全球化,使全球國家之間的地域空間距離大大縮短,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交流空間大大擴展,意識形態的相互影響大大增強。同時,世界性物質文明的普遍提高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文化的生產形式和傳播形式,不僅給人們帶來日益豐富多彩的精神享受,而且開辟了廣闊的經濟空間,使文化脫離了單純的文化範疇,進入社會生產領域,形成一個新型產業。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結合與互動,使文化的表現力、影響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對青年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當今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和科技優勢,在文化的載體、文化的製作、文化的傳播形式和速度方麵,形成強大的文化優勢,使其文化產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輸出能力和影響力大大增強,既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又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麵影響。因此,現代競爭已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國防實力的競爭,更是文化實力與民族精神的競爭。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交融為一體,對內成為社會發展動力和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全球化背景下確定中國青年文化建設目標和任務的根據
當代世界文明的最顯著特征是全球一體化,全球一體化因而也是21世紀確定我國青年文化建設目標和任務的宏觀參照係。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體化隻是當代世界文明的表征,並不顯示當代世界文明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蘊。從當代世界文明的總體走向來看,全球一體化這一表征背後隱含著三大趨勢,這就是趨同化、個性化和現代化(作為今天現代化也可以說是不同於20世紀中葉以前的後現代化)。這三大趨勢才是當今世界文明的真正內涵和意蘊,也是今天我們確定我國青年文化目標和任務的三重根據。
(一)趨同化
它主要是指今天的人類文明就其根本和總體而言正在從過去的差異走向一致的趨向。就其根本而言,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念正在趨同。當代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念主要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法製、市場、科技、環保、公正、享樂等。不用更多的論證,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絕大多數人都已經認同這些理念,並確立了這些理念,盡管對這些理念的理解不盡相同。今天的人類不僅在觀念方麵,而且在物質文化(如科學技術、網絡通信)、製度文化(如市場經濟製度、民主政治製度)乃至行為文化(如廣泛使用現代交通工具、依賴電視打發業餘時光)也程度不同地趨同。今天,在確立我國青年文化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已經得到普遍公認的這些人類的共同信念和共同的物質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即使我們不認同甚至反對所有這些趨同或其中部分趨同,我們也必須提供我們的充足理由,而不能置之不理。
(二)個性化
它主要是指在人類文明日益趨同化的強大潮流麵前人們抵禦過分的趨同、力圖保留和突現自己的個性特色的趨向。其中特別突出地體現為國家的個性化、民族的個性化和個人的個性化,今天世界各地此伏彼起的民族問題就是明顯的例證。就國家化而言,各國都強調自己的獨立自主和國家至上,都堅持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本土文化,抵禦外來思想文化對本國思想文化的衝擊,突出自己思想文化在世界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就民族化而言,不同民族的人們強調自己的信仰、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獨特性,甚至以此為由要求成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就個人的個性化而言,今天人類特別是青年自主意識大大增強,追求獨立性、獨特性、多樣化,甚至奇異性。今天人類個性化的走向越來越強勁,在我們確立我國青年文化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不充分地考慮這種強勁的走向,不能不考慮國家的目標和任務,不能不考慮鄉土感情和民族特色,不能不考慮青年的個性化要求。
(三)後現代化
它主要是指人類文明經過近代化、現代化之後正在努力克服近現代文明所存在的弊端和所導致的問題,使人類文明健康發展的趨向。以追求個體從各種束縛中解放出來為初衷和目的的近代化,不僅確實使人類從各種束縛中解放了出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時由於人類獲得了解放,人類的能量充分地釋放出來,因而出現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即所謂現代化。但是,現代化在解放人類的同時過分地刺激和鼓勵了人類的貪欲,特別是占有欲和征服欲。在這個日益增強、永遠也不能滿足的無限貪欲麵前,地球顯得太小了:它資源供量太少了,它的垃圾容量太小了;人的承受力也顯得太小了:他感到生存壓力太大,感到活得太累。在這種嚴峻的生存危機和生存困境麵前,人類開始改變現代化的生存方式,開始節製自己的貪欲,開始從現代化轉向後現代化。後現代化不同現代化的最突出的特征也許可以概括為人類從貪得無厭地追求占有資源轉向和諧地追求個性的自由全麵發展,從對立、爭鬥和貪婪走向共處、對話和雙贏。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青年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和基本任務
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適應當代人類趨同化、個性化和後現代化的需要,當代我國青年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應當是把青年培養成為具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和特色、具有現代知識和專業、具有個性特征和生活情趣的高素質後現代人。這一目標的落腳點是“後現代人”,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現代人”。這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後者是能在爭權奪利(並非不正當的)的競爭中取勝的“強者”;而前者則是綜合素質高的全麵而自由發展的“個人”或“人”。在當代世界條件下,這種人一般不可能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那種達到“天地境界”的“天民”,他們應該具有或者說不得不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能自覺地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他們也應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自覺的民族意識,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為民族興旺發達而努力奮鬥的意識。這種人是接受良好學校教育、具備現代知識和一技之長的“自助”勞動者。這種人不僅因為把勞動作為樂生要素而能勞動、會勞動、肯勞動,而且體魄強健、人格完善、個性鮮明、全麵發展、珍視生命、熱愛生活、講究情調,人生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