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的定義
(一)青年
1.概念沿革
“青年”之概念正式確立於19世紀。在此之前,各民族對年輕人均有各自的稱謂。如俄羅斯語稱“OTPOK”,意為“沒有說話權力的”;中國古語一般稱為“少年”、“後生”及“郎”等。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之後,特別是18世紀基督教創辦青年聯合會以來,“青年”一詞開始正式出現。1919年五四運動後,“青年”一詞在中國逐漸被廣泛使用。“青年”一詞的意義在世界各地因社會而異,而青年的定義也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情況的改變而不斷變化。
2.我們的理解
青年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年齡群體概念,泛指介於少年和成年之間特定年齡段的年輕人。
青年是社會生產的生力軍和後備力量,青年的概念具有基礎性和未來性。
青年對社會的參與要受到群體特征的限製,形成青年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的青年問題。
青年亞文化與社會主體文化具有趨同、矛盾,甚至對抗等多種關係,在一定時期表現出新奇、怪異等特征,有時具有破壞性。
青年對新文化、新觀念、新技術有著天然的敏感性,進步性和創新性是青年的本質。
在社會總體人群劃分上,青年是一個社會弱勢群體,需要成人社會、政府、社會團體予以特殊的保護。
從人的發展階段性角度看,青年是未成熟的人、正在發展中的人、需要特別幫助的人。
每一個青年人都是能動的、具有發展潛能的、獨特的人。
在文化傳遞上,青年注定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新意識新文化的實際宣傳者,也注定是腐朽文化的受害者,他們會優秀、進步,也會暴力或消極。
在人的社會性發展上,青年必須實現自我發展與社會性發展的一致性,才能有個人的成就,也才有民族的振興,才有國家的富強和個人的小康。
青年必須講政治,因為認同所處社會的製度價值是當地青年發展的基礎。
青年必須講道德,因為這是當代青年文化發展的中心內容。
青年必須學會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因為這是當代青年保持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關鍵;青年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這是當代青年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關於青年,我們還能夠想到很多很多。
(二)青年期
這是對青年的生理、年齡和社會民俗認可的界定。青年期的社會民俗認可多以所謂過渡儀式表示。如中國古代的冠禮、笄禮以及在某些國家和民族實行的割禮等。此外,心理學也根據青年的心理特征劃定青年期的心理界限,其主要標誌是自我意識的形成。依人體生理發育過程劃分,青年期始於男、女的性成熟期。男子性成熟期第一、第二性征均有顯著變化,如變聲等;女子則以月經初潮為主要標誌。青年期的年齡界限一般以法定為準。由於時代、民族、國家和法律類別的不同,青年期年齡界限的規定也不一致。當代主要有三類青年期的法定標準:人口統計中有關青年人口的年齡界限規定;各類法律法規中有關青年的年齡界限規定;青年社會團體和社會組織有關青年的年齡界限規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