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精神永存中日友誼長青
——寫在《鑒真東渡》出版時
大約一個月前,韓素真女士的長篇電視小說《鑒真東渡》完稿時,曾打過一個電話,要我們為這本書的出版寫幾句話。當時沒有介意,很快,一摞書稿送到我們麵前,並再次叮囑寫幾句。讀完書後,想到我們曾經共同為創作《鑒真東渡》電視劇打拚過的日子,激動不已。大功終於告成了,是該說幾句話。
我們與素真相識,是在二OO一年的夏天,揚州大明寺方丈能修大師專程來京,找我太太蔣琳,談起想創作一部紀念鑒真大師的電視劇。能修是鑒真大師的第八十三代弟子,對鑒真感情篤深。我和太太又都是揚州人,不僅敬仰鑒真,而且與能修是多年的好友,便很快答應下來,開始籌劃創作。首先是請誰寫劇本。我找武警政治部電視劇製作中心陳勝利主任商量,讓他推薦一位作者。陳勝利是電視劇圈內的名導之一,他毫不猶豫地推薦韓素真,介紹說她在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工作,創作過多部質量上乘的電視劇,而且喜歡讀佛教文化的書籍,對佛教頗有感悟。這個信息一下抓住了我。寫鑒真大師是一個嚴肅的佛教曆史人物題材,作者對佛教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是個重要條件。
初次接觸韓素真,得知她先生也是個軍人,我們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我們坦誠地交流創作想法。我們認為,鑒真是大唐高僧,世人熟知,必須尊重曆史,比較真實地再現鑒真其人。鑒真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曆時十二年,在雙目失明之後,仍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使命。創作中必須以弘揚鑒真精神為主線。鑒真東渡日本,除傳播佛教外,還積極介紹中國的文學、醫學、雕塑、繪畫及建築等,在中日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曆史長河中,是一位做出重大貢獻、值得永遠紀念的人物,創作中必須始終抓住這個紐帶。當然,既然是文學作品,在不損害主要人物形象和曆史真實的前提下,可以虛構必要的人物和情節,以反映大唐文化,烘托人物形象。我們當時還商定暫按十二集進行創作。這些談來容易,做起來其難度可想而知了。
素真的創作是極其嚴肅認真的。為了寫好劇本,她作了細致的準備工作。多次到首都圖書館查閱資料。我們也請在香港的朋友,借來大批境外出版的有關鑒真的史料和圖書,供她參閱。素真身患類風濕多年,二OO二年三月,我太太帶她和另一作者素萍去揚州采訪時,見她雙腿關節腫痛,行走不便,很是心疼。她卻說:“雖然沒寫過曆史劇,但是寫鑒真大師是我心靈的需要。”
劇本寫好後,我們便開始跑立項。原以為立項不是難事。誰知一接觸,才知道佛教題材的影視作品把關是很嚴的,很少有人闖這個“禁區”。我太太碰了幾次壁以後,又請出了素真。她畢竟長期在圈子裏工作,對審批程序、人際關係要熟悉一些。兩位女士四處奔跑,八方遊說,終於有了結果。這裏要特別感謝國務院宗教局葉小文局長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李培森主任,在申請製作最困難的時候,他們堅定地為該劇開了綠燈,最終得到批準。
就在我們幾次物色導演、聯係製作合作方、籌備開拍事宜的時候,李培森主任告訴我們,根據領導同誌指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要拍攝《鑒真東渡》,要求我們停止製作。對我們來說,這是個好消息,一則了卻了我們一大心願,二則相信此劇由央視拍攝質量會更好,影響會更大,我們毫不猶豫地讓出了製作權。於是,按照製作中心領導和專家的意見,素真又將十二集劇本進行了大的修改,充實到十六集,並在此基礎上,改寫出這部長篇曆史電視小說《鑒真東渡》。與劇本相比,小說中的故事更生動,人物更豐滿,史料更詳盡,情節更曲折,讀來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