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飲食營養篇(1)
飲食結構要“三高五低”
“三高”指食物要高新鮮度、高纖維素、高蛋白質。食物要新鮮,不吃變質或存放過久、質量下降的食物;每日攝入的食物纖維素不低於16克;高蛋白食物可以是動物性的,也可以是植物性的,每日攝入總量為體重的0.8%,即體重60千克的人需要蛋白質至少不低於50克。
“五低”指低糖分、低鹽分、低脂肪、低膽固醇、低刺激性。具體要求是少吃糖;低鹽是指每天攝入鹽量一般控製在6克以下;低脂是指脂肪攝取總量不超過膳食總熱量的15%~30%,這對防止肥胖症、高血脂、冠心病和某些癌症有重要意義,尤其對那些已有肥胖症狀的人更為重要;低膽固醇是指膽固醇的攝取量每天不超過300克,中老年人盡量少吃動物腦及內髒等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低刺激性是指辛辣食品宜少吃或不吃。
男女飲食應有所區別
男女在飲食上應有所不同,男子以氣為主,女子以血為用。男性飲食必須注意體質屬陽的特點,應多食偏於溫熱食品,以壯陽氣,補充熱量,切忌貪食寒涼食品,如菱角、茭白發冷氣、損陽之品。在五味之中,可適當多食辛味通助陽氣精道之品。女性飲食必須注意體質屬陰的特點,飲食應以涼潤滋補陰血為主,盡量選擇多汁之食物,避免辛熱燥烈之品傷耗陰血。選擇飲食,不同性別的人應有所側重。
不同體質的人應選擇不同的食物
體質不相同,飲食也應不同。就一個人來說,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生活狀態,其髒腑氣血盛衰也有變化,故飲食內容也應有所不同。如陽虛怕冷者,宜食辛熱之品,如薑、蔥、蒜、辣椒、胡椒、狗肉、羊肉等,以溫陽散寒,忌食生冷寒涼之品。陰虛怕熱者,宜食甘寒涼潤之品,如各種青菜、水果,綠豆等品,以養陰清熱,忌食辛辣刺激和過熱之品。陰虛體質者,飲食調養宜食甘寒滋潤養陰之品,如銀耳、桑葚、葡萄等,更宜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如胎盤、雞蛋、魚類、龜肉、羊腎、豬腎等,以滋補陰精,忌食辛辣燥烈之品,以免助火傷陰。肥胖體質者應吃清淡食物,忌吃肥甘厚膩食物,多吃纖維素食物和減肥食物。
吃飯要細嚼慢咽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細嚼慢咽不僅能幫助人消化,而且咀嚼食物時能充分產生唾液,起到消毒或殺死食物中的病菌的作用,或破壞致癌物質。食物一般細嚼30秒以上即可達到最佳效果。不要單側咀嚼,以免天長日久會造成常用側下頜骨肥大,對失用側牙床萎縮。
吃飯不宜一心二用
“食不語,寢不言”。是說吃飯時少說話。因為咽上部與鼻腔相通,咽中部經咽峽與口腔相通,咽下部經喉口與喉腔相通,因此咽既是氣體出入通道,又是食物進入通道。在吞咽瞬間,呼吸通道暫時被阻斷,食物可順利通過咽,進入食管。如果吃飯時大聲談笑,食物易誤入喉腔、氣管引起嗆咳,甚至會造成氣管堵塞而窒息身亡。另外“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吃飯時專心致誌,既可品嚐食物的美味,又有助於消化吸收。吃飯時,摒除一切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來,享受美味,利於消化吸收。吃飯不專心,既影響食欲,又有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對人體健康不利。
吃飯進食要保持樂觀情緒
吃飯時要保持樂觀情緒,怒後勿食,食後勿怒。良好的精神狀態對保健有益。吃飯時要力戒煩惱憂愁,避免情緒過激。進食過程中,不談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多想令人高興、愉快的事。在進食中,聽一些輕快的音樂,也有助於消化吸收。進食時環境寧靜、整潔,有助於激發食欲;環境嘈雜髒亂不堪,勢必影響情緒,對健康不利。
一日三餐要定時
“不時,不食”,這是古代養生家的飲食習慣,即不到該吃飯的時候,就不吃東西,這是正確的。一日三餐,按時進食,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到時候便會做好消化食物的準備。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該吃飯的時候,常會沒有饑餓感,勉強吃進些食物,也不覺有何滋味,而且難以消化。對飲食宜定時這一點,現代醫學也有深刻的認識,人們每餐進食應有較為固定的時間,才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正常地進行。
飯後摩腹有益胃腸消化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曾說:“食後,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飯後按摩腹部,既可促進胃腸蠕動和腹腔內血液循環,有益於增強胃腸功能,又可作為一種良性刺激,通過神經傳入大腦,有益於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的調節,有益於健身防病。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臍部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